标题 | 农村小规模学校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有效探索 |
范文 | 钱春华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课程意味着自我文化积淀的传播和智慧分享的超越;对学生来说,课程意味着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获得。那么,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以浙江省常山县二都桥中心小学为例,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只有11个教学班,教师少,学生也少。为了顺利实施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性课程,学校深挖自身潜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选择能力、教学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 一、看得见的追求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连续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等4个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件,指明了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要求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幸福成长。 龙应台认为,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中,才能称之为素养。因此,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明确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确定了以下三条行动路径。 一是讓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引领教师成为“和雅教师”,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路径;尽可能让教师从管理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多一点闲暇时间和思考时间。 二是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以“和乐学子养成记”为着力点,让学生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空间和时间”的管理。 三是让课程成为发展的基石。朱永新教授曾说: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学校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选择性学习要求,因校制宜,要求教师上好“一门基础性课程+一门拓展性课程”,用好“一个普通教室+一个功能教室”。 二、看得见的开发 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发,立足校情,依托教师素养,依据学生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1.给农村小学“烙”一个“农”字 早在2013年,“稚笋种植”课程就在学校得以开展,前期主要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到果蔬的种植实践中。之所以开设这门课,是因为学校所在学区为粮食蔬果种植样板区,而学校学生又都来自于农村。学校希望通过教材的阅读、实践种植活动和对农作物的跟踪观察,让学生保持纯朴的本色,早日掌握基本的种植技巧,熟知家乡的农特产品。课程内容共分四个篇章,分别为“春意”“夏韵”“秋味”和“冬藏”,每个篇章各设六课内容,共24课,对应着24节气,最后附一篇拓展内容——认识农具。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将“稚笋种植”课程进行了升级改造,融入到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目前,该课程实施情况如下。 一是实施对象——双向选择。每学年初的9月份,负责课程的教师借助课程海报、现场介绍、作品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负责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以及收集家长、教师、学生的反馈,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二是实施时间——定与不定。定即学校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全校性拓展课课时;不定即无论是早晨到校时,还是课余或傍晚放学时,学生都可以到种植园看看、浇浇、拔拔、锄锄、记记……在周末和节假日,家长便成了学生的指导老师,广阔的天地就是课堂。 三是实施形式——动静与长短。动静即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不同的课时,参与到果蔬的种植、养护和收获中,对果蔬的生长态势进行观察与记录;并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有关果蔬的种植技术,通过撰写观察日记、活动体会等,让学生记录和加深在劳动中获得的体验。长短即采用长短课,适时、适需、灵活地开展各类课程活动。 四是实施评价——花与果。花即美,也是过程。它是对学生“和美”人格的塑造,是课程为“美丽校园”的创建所作出的贡献,是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状态。果即成果,包括学生果蔬种植知识、技能的习得和年终成果的展示。 如今,学校推出了“稚笋种植”的升级版,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辣椒与常山”课程,主要通过“规定动作——全校同种辣椒”,让学生亲历植物种植的全过程,即开荒、晒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并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创意实践为外核,进行点状发散,即在种植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比如,通过“不吃辣椒不革命”,引导学生寻找毛泽东同志和他的红色故事;通过“常山人的吃辣基因”,引导学生研究常山的地形地貌和人文历史;通过“异想天开卖辣椒”,引导高年级学生从原来的“集市散卖”模式出发,思考如何让种植的果实获得更大的收益,体验销售的过程与乐趣,激发创意思维。 2.让责任担当“落”一个“小”字 现代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四大关键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和德美情”课程群以“责任担当”为培养目标,创建了三个校本课程。其中的“小岗位,大担当”校本课程,以“实践练担当”为目标定位,以“来源于生活、注重于实践,享受担当快乐”为课程理念,根据学校工作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需要,创设供学生上岗锻炼的岗位,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承担起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的责任,通过岗位实践,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学校的德育实践岗位主要有三种:标兵岗、志愿岗和体验岗。 标兵岗通过岗位的榜样作用,带领小团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车队长专门接送校车,配合值日教师负责学生的早接晚送工作,设正副车队长;餐桌长每班设5~6名,就餐时穿戴专用服装,为全班学生分饭、分菜、分餐具、端饭菜,并负责餐后的餐桌卫生;学习小组长每班设6~8名,负责小组内学生学习方面的各种事情。 志愿岗通过岗位竞聘和对学生进行“适岗”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图书管理志愿岗配合学校图书管理员管理学校图书室、校园流动书吧和班级图书角;校园环保志愿岗是由环保达人组建的环保小组,专门负责设计环保项目、宣传环保知识,用行动来保护学校、家乡;安全宣讲志愿岗主要是设计安全宣传卡,带领小伙伴一起向“心中的他”传递安全温馨提示;备品承包志愿岗是通过与班里特殊的成员(灯、多媒体、门窗等)交朋友,爱护班级设施,服务其他学生。 体验岗通过全员参与的形式,在综合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周一的“护旗”体验岗,通过升旗仪式四程序——升旗、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展演和为身边的人点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小鬼当家”体验岗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工作,让他们体验到教师、保安、食堂阿姨等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从而生发感恩之心;“蚕的一生”体验岗是以蚕为例,让学生通过制作养蚕箱、制订养蚕计划、写观察日记、比比养蚕成果,感受养蚕的乐趣;“辣椒种植”体验岗结合学校创建党建品牌平台之辣椒文化,通过让学生种辣椒、护辣椒、尝辣椒,感受“不吃辣椒不革命”的紅色精神。 “责任担当”的内涵包括“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等内容。学校通过创设实践岗位进行德育实践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提升。一方面,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是以“责任担当”为主目标的;另一方面,学校摈弃了说教,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服务、学会管理、学会合作,讲文明,守法规,能创新。 3.让教师素养“添”一个“独”字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丹尼尔·坦纳说:“我们最崇高和最广泛的社会理想最终是与我们的教育理想相联系的。而且这些思想都要通过学校中我们称之为课程的那种经验才能变为现实。”由此可见,通过课程育人,可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学校通过拓展课程的引领,力求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有独特风格、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 一是团队开发。从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有价值、能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建立课程开发团队,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二是拓展延伸。结合“走出来,用起来”的教育装备活动,实行晨间走班,做到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同步开放,让提前到校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先走进某一教室,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如今,学校开展得比较好的拓展课程有书法、篮球、古诗词吟诵等。 三是教师出彩。基于教师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鼓励教师“出彩”。如负责“魅力纸浆”校本课程的教师,用了整整一个寒假,汇编成了4个单元16课时的教材,还完成了近百件纸浆作品。 三、看得见的收获 在推进拓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也取得了一些看得见的收获。 一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已成为可能。在省级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学校首次组队参赛,虽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增强了学生不怕输的勇气。学校达到武术二级运动员水平的队员,在省级武术比赛中获得了集体项目一等奖1项,并获得9金8银的好成绩。在县级艺术类比赛中,有20人次获奖,其中有5人次的获奖项目为软笔书法。在市、县“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有20多人次获奖。 二是教师有魅力的发展已成为可能。在各项业务比赛中,教师们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树立了强大的信心;在省、市级荣誉推评中,有3人次被推荐为省“春蚕奖”候选人、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班主任。 三是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可能。学校先后获得市课程方案二等奖、市课程资源评比二等奖、市精品课程奖。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