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建自主发展教育特色优化教育生态 |
范文 | 汪阳合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办学十周年来,一直致力于自主发展教育特色的创建,全力打造自主发展的教育品牌。学校主要在构建生态课程、探索自主课堂、实施绿色评价、提升校园文化,以及促进和谐家庭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探索,期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一、构建生态课程,优化课程生态, 让学生为之心动 课程是学生在教育中提升自我的实践途径,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从微课程观来分析,学校最常见的两大课程就是基础课程和校本拓展课程;从大课程观来分析,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纳入课程范畴。 学校在自主发展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生态课程体系。学校希望通过该体系凸显三大特征:一是生命性,即关注人的成长质量,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二是生长性,即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生长样态;三是生动性,即关注人的差异发展与多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动形态。在生态课程体系下,初中部以学生“自我管理力、自我修养力、自主学习力、自主创新力、自主实践力”发展为主要内容,构建了“ID+课程”,助力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体系中学会自我认知与控制,知道要成为怎样的人,并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 优化课程生态,不仅可以拓展实践平台的宽度,而且可以把学生牵引到一个能够与世界对话的空间里。因此,学校以学生对课程的“心动”指数来评判课程生态的“健康”指数。让学生选到为之心动的课程一直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动力。课程的开发既考虑到了资源因素,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爱好。相继诞生的一大批艺体类、科技类、实践类课程,成为了学生心动指数颇高的课程。 例如,某生从外校升入学校初中部后,便选修了韩名丽老师的版画课程。她很喜欢美术,进入版画社团后如鱼得水,其作品《春雨》也曾在宁波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艺术学校美术班,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 生态课程体系的构建让课堂内容更丰富、课堂形式更多样、课堂内涵更深厚,从而加快了师生建立大教育观、大课程观和大课堂观的步伐。优化课程生态,追寻自主发展的教育特色样态,使师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前景变得更加宽广。 二、推进自主课堂,优化课堂生态, 让学习真实发生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活跃的生命力。学习是一種对话,唤醒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自己的对话,是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关键。 学校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相融,教学相长”的共识,探索出了“三环六学”课堂教学模式,并以该模式为教学方式转变的抓手,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灌输式向建构式的转化。 “三环六学”教学模式,“三环”即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和练习环节,“六学”即引学、试学、组学、展学、研学和固学。该模式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想使自主课堂充满活力,关键在于激活“问题情境、小先生、小组合作和学案导学”等因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继而进行分析、思考,直至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这种有效的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关注自主发展的教育特色动态,彰显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学校通过对课堂生态的优化,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探索绿色评价,优化评价生态, 让教师发现学生 绿色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等综合素养为评价内容的评价制度。 一是完善过程记录,注重互动激励。主要是在《绿色评价手册》中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就包括了学生的品德、学习品质、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等情况,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是探索游考制度,点亮专属星级。学业游考是绿色评价中的重点考核项目。为了把传统的学业考试转化为绿色评价,学校从“知识应用、情境创设、自主选择”等方面对游考进行了初步探索,找到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游考制度主要体现在“生活化、趣味性、自主性”三个方面。首先,让知识“游进”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将考试变成“游戏”,增加考试的趣味性。每一次游考从主题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如将测评题设计成游戏通关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游戏通关中体验测评。最后,体现了自主性,将考场变成“游动”的场所。传统的考场是固定的,而绿色评价下的游考没有固定的考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带着游考卡自选考场、自选游考程序,甚至可以申请免考,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三是完善终端综合评价,实现成长梦想。终端评价主要以学科综合评价和学期星级学生评比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它包含了学业综合评定、学期评优结果、梦想实现状态评定、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同伴评价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评价。 学校对绿色评价的探索,落实了自主发展的教育特色常态,实现了教育价值的人本化,追求的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位学生”的评价原则,实现了从“选拔甄别式”评价向“绿色诊断式”评价的过渡,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四、创建美丽校园,优化校园生态, 让文化浸润心灵 宁波市首批“美丽校园”荣誉称号的获得,凝聚着“高外人”多年来服务于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促进学校自主教育特色建设的教育智慧。“美丽校园”称号充分证实了学校花园式校园的环境之美,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文化之美,自主发展教育特色之美,师生健康向善之美以及学校办学成果之美。 在校园的“万里大道”上有名人扶芽主题塑像群,绿树红墙之间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文化石,中小学部大厅各自矗立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幸福树”,教室内外有充分展示学生成果的文化墙…… 学校的管理是文化的管理,而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又是提升学校文化高度的关键。教育需要尊重,需要发现,更需要唤醒。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儿童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尊重生命成长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是一种教育智慧,当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的独特价值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长,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唤醒是教育的追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找到自我。 学校之所以把“尊重、发现、唤醒”作为校园文化理念的起点,就是希望每位教师都能站在学生的立场,营造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由此,学校开展了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实践节、科技节和国际文化节等校园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学校美丽校园的建设,形成了自主发展的教育特色形态,实现了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完善了大课程育人模式,提升了学校的文化高度,拓宽了学校的教育宽度,追求的是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五、打造和谐家庭,优化家庭生态, 让家长懂得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现实中,许多家长初为父母,缺乏育人经验,再加上很多家長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由此引发的家庭教育误区是家庭的痛点,也是学校和社会的痛点。鉴于此,学校从“家长学校、家风建设、家校共育”三个核心点出发,努力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优化家庭教育生态。 1.家长学校是家长成长的摇篮 系统的培训可以改变家长的育人理念,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的家长学校有规范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习惯培养、特长培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家长学校有丰富的专家资源,从校长到教师、从教授到家长、从企业家到学生都可以成为家长学校的讲师。 2.家风建设是和谐家庭的标杆 家风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良好的家风不仅能使家庭和乐融融,还能促使每个家庭成员获得最好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对“教”与“育”分别作了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家风建设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正如家庭教育无法替代学校教育一样。为此,学校掀起了家风建设的热潮,如:组织全体家长与教师共同讨论家风,开展家风建设研讨,编印《高外家风汇》,分享家风建设故事。如一位家长说:“近期,在学校和老师的号召下,深感重拾家风意义重大,相信家风建设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 3.家校共育是学生成长的需求 在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校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完善了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搭建了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构筑了学生发展的互补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如一位当检察官的家长在学校开设了“普法教育”课程,经常以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从“法律知识”“法律如何运行”“法律起源与分类”等多层面进行讲解,让学生领略到了法律的魅力。 大自然是秩序井然的,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注重家庭和谐、关注家庭教育就是为了维护秩序、遵守规律,让教育顺序而行,让孩子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张慧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