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块链技术在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
范文 | 樊龙华 摘 要:随着智慧文博、智慧教育的蓬勃发展,博物馆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中不仅包括馆内各业务数据、展陈数据、管理数据,同时也包括博物馆的各类“作品”,数字资源已然成为观众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因博物馆所持有的公共及开放的特性特征,导致了保护博物馆内各种“作品”版权的复杂性。因为公开透明、去中心化和难以篡改等特点,在变革博物馆数字资产版权管理保护方面,区块链网络提供了新机遇,在确权、用权和维权方面都有了革命性的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区块链;数字资产;版权 中图分类号:TP393;G12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0-0094-03 一、引言 博物馆是在文物及相关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得到许可后获得法人资格,并最终面向公众开放的藏品资源丰富、观赏性和文化价值并存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的存在最初是为了将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运转的见证物进行收藏、展示、保护、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博物馆的注重点通常集中于馆内的藏品,很少关注到博物馆的无形资产,特别是版权。然而,随着博物馆数字资产产权纠纷案件的增多,版权、权利意识等知识产权价值意识日益觉醒,博物馆界现已清楚地认识到在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中保护他人和自身版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19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内容为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的兴起,让博物馆“作品”原创者看到了新的曙光。区块链技术的 “分布式总账数据库”、智能合约、密码学原理等機制,能非常好地用于博物馆数字资产版权保护。 “文博热”潮流渐成趋势,博物馆协助学校教育,成为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市民走进文博场馆,去学习历史、探寻文化脉络,基于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特性,博物馆已然成为观众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重要场所,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博物馆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有大量实物和数字资源,观众可以直观地通过实物了解历史,感受文化和文明洗礼,接受深刻教育;二是博物馆应用信息技术,发挥网络平台作用,观众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馆”“AR/VR 课堂”、手机App和门户网站等,个性化选择互动教育的体验;三是博物馆数量呈增长趋势,各具主题特色,不同定位体现不同教育主题,由此可以发挥特长,为观众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区块链与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 1.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范围 为了管理和保护好博物馆数字资产,根据与博物馆藏品的关联程度,将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分为与博物馆藏品有关和无关两类数字资产的管理保护方法。 (1)与博物馆藏品有关数字资产的管理保护。在馆内已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摄影摄像或者数字化等使用行为,或者由藏品衍生出来新的制品及数字成果,这类藏品的衍生品被称为与博物馆馆内藏品有关的数字资产版权。因为无法确定是否在版权法保护范围之内,要得到确定的结论主要决定于它是否属于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即它不是思想感情的本体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也取决于它的独创性,艺术、科学和文学范畴是否包含它的表现形式。 (2)与博物馆藏品无关数字资产的管理保护。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在社会教育上的职能,更深入地传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知识,与馆内藏品无关的作品被博物馆创作出来,但是这样的作品是受到版权法保护的,例如,博物馆根据自身的特点创作或委托创作的博物馆标识、创意形象、文化产品,或相关书籍、文献、期刊等。这一类作品由于完全属于新创作的作品,且与博物馆藏品无关,因此并不存在太多与博物馆相关的特殊性,可以作为一般作品受到版权法的保护。 2.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2008年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书中第一次出现。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应用模式的区块链包含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及加密算法和分布式数据存储等技术,它利用分布式的数据库来维持所存在的持续延长的数据记录列表。数据、时间戳是区块链中的每个区块上所包含的信息,每个区块都可与前一个区块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执行代码进行关联。公开透明、去中心化和难以篡改等特点是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基本特质。 (1)中心化。作为区块链技术显著特点的去中心化被定义为一种系统现象或结构,这种系统现象或结构包含扁平化、开放式和平等性的特点。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具有传统服务器功能,这样的节点具有均等性和独立性,具有均等的权利及义务,系统的运行不会受到节点的丢失和损坏而崩溃,不仅能实现所有的交易信息的自动记录,还可以在公共开放的账簿上对所有数据的变化更替进行自动记录。存在于分布式节点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通过传统的中心机构实现的,验证、记账、存储、维护以及传输是通过区块链的数学及智能合约的使用开展的。不可靠机制或第三方代理就不需要被用户强制去创建和维护。 (2)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一种许可,将权利以及义务通过合约的形式对参与人进行规定,对工作自动执行,并以数字形象方式定义的工作是由计算机系统完成的,且能够实现对相关数字资产的把持。智能合约的定义和强制执行都是由代码完成的,且是完全自动化的,不受任何干预。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干预就可以自动运行,不需要发起者额外的操作,这就是智能合约的自治性。获得资金的方式是通过提供服务来实现的,且资源获取是满足自足的,这就是智能合约的自足性。自动运行的网络节点自动运行形成了智能合约的分布性,不需要单个服务器去完成。 (3)透明度。参与到系统中的任一节点不需要相互信任,系统的运行及操作规定条律都是公开透明的,所有信息也全是公开的,一个节点想要实现对其他节点的欺骗是没办法也不可能的,这样节点间的信托关系就实现了,使得可以低成本取得节点间的信任。 (4)不可篡改。它对每个区块中放置的数据以不可逆的方式生成由随机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字符串,这种原文无法通过字符串推断出来。同时,即使输入内容仅有某个标点的区别,都将致使哈希值的显著变化,而且整个系统拟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的形式,使每个参与的节点都可以从完整的数据库中获得副本,这是确保区块链中信息不能被篡改的重要保证。 3.区块链环境下数字资产管理保护的可行性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日益重视,数字资产的管理和保护也日渐被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目前,就数字资产保护而言,我国尚存不完善之处:一是现行法律目前尚无数字版权保护法,只有《著作权法》有所涉及,缺少专项法律。二是社会各界数字资产版权保护意识不强,侵权纠纷时有发生,既给使用人造成了不便,也极大地影响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数字资产确权较为困难,数字资产权属难以确定、取证较为困难,影响数字资产的保护。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可以很好地解决数字资产保护的问题。一方面去中心化、分布式、加密学等技术取代了对于社会人的信任,这对社会信任机制进行了重建;另一方面,智能合约、点对点等技术公开透明、公正化,推动了博物馆数字资产应用。 三、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数字资产存储不规范 随着博物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数字资产呈现出技术种类复杂、形式多样和数据量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其形态多样性、存储较分散的问题。 (1)形态多样。一般而言,数字资产主要包括图像、视频、音频和文本等。图像又可细分为藏品影像、新闻影像;视频可细分为摄影影像、电影影像、电视影像、网络视频影像、手机影像等等。每种数字资产管理又分为不同格式及各种分辨率。各种数字资产无法用结构化数据库进行存储。 (2)资源分散。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存储相对独立、分散,如藏品管理库、展览图文管理库、科研学术管理库、资源服务管理库、导览讲解资源库、文创与电商信息库等。这些数字资源库之间没有整合,是“资源孤岛”,缺乏有效数据关联和整合。 2.数字资产的权属和保护 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日益增多,且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社会发展,建立规范化的数字资产的权属及其保护体系,是规范数字资产权属和保护,推进文博行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1)数字资产权属。对博物馆数字资产版权的归属进行确定,包括博物馆作品及素材作品的版权方面,需要对著作权人的联系方式、产权类型、产权期限、作品素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确定。作品一旦产生,只要构成作品,无论是完整的还是部分的,都应该产生版权并进行确权。 (2)数字资产保护。基于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特征,其数字资产属于不特定的主体,任何主题都可以产生数字资产,由于博物馆数字资产版权保护的确权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将导致数字资产保护难以有效执行。 3.数字资产应用和推广 (1)应用不标准。每类数字资产分布不同场馆,加之数字资产存在内容相同、目录不清、信息不全、查找困难等问题,给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资源保护和业务再利用造成诸多不便,不利于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 (2)推广难度大。由于缺少对数字资源的保证,版权确认机制在第三方交易所或信息化平台中不健全,加之版权收益机制不合理、部分中介收费偏高等问题,致使数字资产较难推广。 四、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1.区块链技术规范数字资产标准化 区块链的优势是去中心化,数据不可撰改,但应用区块链技术前,需要明确哪些数字资产及其形式可以上链。2017年12月22日,由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发布的《区块链数据格式规范(Blockchain-Data format specification)》,对区块链数据格式予以进一步规范。 (1)明确上链数据资产格式。区块链提供一种分布式记账的模式,资源上链会产生较大能耗,对节点和算力有较高要求,因此,我们要规范上链数据范围和格式,前期选择重要的、应用需求大的资源,目前仅支持clob、blob 和普通字符串文档上链,尚不适合上传视频。实现数字资产上链,与其他部门共享,同时保证资产为己所有。 (2)转换处理数据资产格式。从数字资产征集时,就对数字资产格式提出了严格要求,所有上链的数据资产,必须符合区块链要求,要求能够与区块链技术应用相适应。对各种格式的数字资源按格式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文本类、图像类、图形类、音视频类和其他类(数据文件、计算机程序文件)等,允许接收的原始数据格式规范。提供专用的标准格式转换工具,将不同厂商不同格式的电子文件数据,转换为当前可保存的、可较长时间通用格式,并按照文件格式类型和博物馆业务精度要求,转换成可利用的格式版本和缩略图版本。 2.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资产权利和属性 在传统网络环境下,数字资产难以取证和确定权属的问题,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是通过网络中不同节点计算机及共识机制算法来实现,数字资产上链后即可确定博物馆数字资产版权。同时,去中心化技术使得博物馆原創者不再依赖于第三方鉴定或者中介机构对权属的认证。由于区块链具备不易篡改的技术特征,博物馆数字资源上链后即已确认权属,如果要对一项数字资产进行篡改,需要改变全网络一半以上的存储结构,使得区块链上的记录成为新记录;这将耗费巨大的人才、财力和计算力,即使这样,也只有极低的可能性。博物馆数字资产上链后,区块链上的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智能合约技术作为唯一保障,使得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将对数字资产及其相应属性予以确权。 3.区块链技术促进数字资产创新应用 区块链去中心化、密码学技术及哈希算法等技术,实现了博物馆数字资产的公开、可靠和防篡改,私钥作为博物馆数字资产版权唯一证据,可有效防止侵权。作品的数字签名会在版权人在区块链录入作品时自动生成,也就是版权人的自有私钥,因为数字签名值只能由版权人的私钥产生,所以一旦作品的数字签名值验证成功,就说明博物馆版权人拥有该作品,这也让版权人能够实现对数字资产的有效管理。区块链上信息会随着博物馆版权人意愿选择公开与否,且作品的具体内容并不会在区块链网络上公开,进而促进对数字资产的公开、运用和推广。 五、结束语 本文不仅对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进行了简述,还介绍了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的范围,阐述了在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博物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区块链技术在该问题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虽然区块链技术在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方面具有惊人的应用潜力,是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保护的新出路,但是当前区块链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方兴未艾,在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引导区块链朝着优质的方向发展,推动博物馆成为观众自主接受个性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为文博场馆更好地服务观众、服务社会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林洧.区块链视角下数字版权保护路径探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9,4(3):46-51. [2]单晓明.谈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中数据的管理与应用[J].中原文物,2014(6):119-122. [3]翟红志.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理念的解析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5(3):100-104. [4]沈晓峰,王建,汪清.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132-9134.(编辑:鲁利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