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机制构建 |
范文 | 庞春阳 张淑慧 摘 要: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融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优化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在融合中出现的权责不够分明、线上线下缺乏有效协同、传播方式信息良莠不齐、教育主体信息化素养不够等问题,造成了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基于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对策:要全面把握和认清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完善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严格督查问责机制;优化网上网下教育资源的有效协同机制;完善信息筛选机制,净化信息渠道环境;强化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机制的构建与优化,以信息技术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赋能。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4-003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高度融合,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水平,是激发教育现代化治理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着力点和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需要深入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结合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机制构建,实现教育效能的有效转化。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变化 1.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在信息交互平台、方法手段、交流渠道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超越。 首先,搭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交互平台。网络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学生既可以获得本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共享的教育资源,又可以充分吸收来自其他主体分享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更新的主题会议、公众号开设的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学习资料,实现不同区域、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引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迈向新台阶。 其次,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不仅扩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来源,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被即时共享,而且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渠道、多载体、多场景灵活多变的交互沟通,促进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地学习,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后,扩宽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交流渠道。借助网络新颖的沟通模式,实现了单纯的“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化,学生可以通过社交软件与教师、同学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针对特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根据双方情况进行文字、语音或者线上面对面的探讨,突破了封闭交流的模式。 2.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充实。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文字、图像等静态载体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各种视频、音频资料正以其独有的媒介优势,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各领域,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视频、音频及文字材料,作为辅助进行教学补充,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全面准确地了解动态型时事教育信息。[2]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又以其广泛而生动的信息承载功能,为我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充足可用的世界各地新闻资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迅速获取教学环节所需的文字、视频、音频材料,并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正确、恰当、最新的信息资源,作为有说服力的材料,佐证教学观点,真正做到用事实说话,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协同性。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的建构与发展,不仅对于科学应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进一步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作用,培育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具有重大价值,对于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国际意识,培养他们的全球化观念和观察、处理问题的开放性视野,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优化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进入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丰富提供了重要机遇,并且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动能。 首先,网络平台的不断更新完善,有效地整合了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解放了封闭条件下被动式接受教育的高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确保完成统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新兴网络提供的海量资源为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持。 其次,信息技術的创新运用也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有效地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幅度节省了教育成本,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借助新型办公软件智能化、精准化的优势,在以往教育信息、数据统计归纳的基础上,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有助于打破传统机械的教育操作方式,实现了教育信息、数据的“二次重生”。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深度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源”灵活制定科学、高效、合理的学生思政培养方案,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工作服务,为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具时代特色的思政工作模式提供了可能。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1.权责不够分明,具体落实缓慢 进入新时代,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是大势所趋,实现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是推进思政工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各高校大都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阶段计划安排,并且在持续推进实施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建设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权责关系不够分明、具体落实不彻底等情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关系着思想宣传、教育教学、共青团、信息技术等多个归口部门,如何突破利益桎梏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如何规避“信息孤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集成和效能提升,是当前需要及时解决的重点问题。 其次,在落实具体目标的过程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具有显著的“首位度”特征,有些部门及人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够,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很好地落实。 最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贯穿全过程的监督和督导机制,对于其本身的工作检验缺乏科学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也是导致其工作贯穿落实不彻底的重要因素。 2.信息传递存在偏差,线上线下缺乏有效协同 实现线下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与线上信息技术优势协同融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着力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要充分实现线下和线上资源的有效协同,汇聚网上网下的优势资源和知识力量,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全面提升。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线上线下优势资源有机协同仍任重道远。 首先,缺乏系统化的组织管理,导致线上线下的优势资源处于分散化、碎片化的状态,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集成性和整体性,难以形成信息化的资源合力。 其次,高校在推动线上线下机制以及工作模式设计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媒介通道和平台等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和形式设计缺乏新颖与创新性,重信息输出而轻互动交流,导致线上线下学习黏性不足,对学生吸引力较低,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线上线下的教育合力与实际效力。 3.传播方式更趋多元,信息良莠不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拓宽和畅通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推动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便利性。然而,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凭借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空间得到快速传播,进一步侵蚀和挤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空间。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常常利用时政热点等话题,通过网络推文、剪接视频等形式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理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进行持续不断地渗透和瓦解,各种错误有害的信息互相交织,像汹涌的大潮一样在网络空间中流动传播,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健康养成。 其次,网络平台常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娱乐性和新奇性的事件和噱头迅速引起了青年学生的注意,其中夹杂着大量虚假、负面的内容,许多学生并不能作出有效的识别和正确的判断,从而深陷其中,造成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网络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也会给学生带来比较消极的示范作用,扭曲了青年的价值观,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4.教育主体信息素养有待加强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们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及其社会所需要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其信息技能。教育主体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主体比较充分地了解多媒体设备、办公软件的应用步骤和使用技巧,具备自主使用意识和操作能力,将所授科目、承担的工作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的高校工作实践情景中,教育主体的信息素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面信息化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整体来看,表现在学校教育主体对于网络信息的捕捉敏锐性较弱,对某些信息过滤筛选的果断性不足,对于影响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评估准确性不够,在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强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自如性上还有待加强,对于推动信息应用的集成整合以及创新性上还有所欠缺。 此外,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信息知识获取渠道,其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教育主体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水平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机制 1.构建完善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严格督查问责机制 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思想引领和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知识获取平台和网络学习环境,进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必须理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和职能职责,科学构建一个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党政机关联合管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师生积极参与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2]努力形成校級党委统筹安排、各级学院党政班子协调推进与责任部门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落实专人专岗专责,明确工作进度、时间安排及责任分工,细化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问题。[3] 其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工作协调和沟通,确保每项工作都细化到指定的工作人员头上,并且要求他们确保质量有效地完成指定期限内承担的工作量,避免出现工作的重复和履职缺失的现象。 最后,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严格督查问责机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绩效评价和效果考核体系,强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调研,加大对未能及时履行职责、落实失范以及失职失责人员的追责问责力度,促进各项任务按期执行,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3] 2.优化网上网下教育资源的有效协同机制 互联网引发的教育革命和课堂革命,要求我们必须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比较优势,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集成和高校整合,突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协同融合机制建设,将互联网这一教育的“最大变量”,变为教育效能提升的“最大增量”。 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当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把握信息化、网络化知识传递的碎片化特征,推动课程专题化的教学模块设计。在保证课程内容有效传递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时间以及信息传递的碎片化,设置体系化的课程专题教学模块,将学时较长的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和有机分割,尽可能地满足短学时专题授课要求。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依托线下和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给定学生相关主题,让学生在课程之余利用所学知识,依托网络资源进行科技文献查询,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习过程交流和讨论,运用多媒体、VR等技术手段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以学习过程的“科技感”“融入感”带动学习效果的“成就感”“获得感”。 最后,在保留传统时空一致性授课模式的同时,要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高校要不断加大学校网络育人工作力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3]提高信息获取的科学性和便捷性。 3.完善信息筛选机制,净化信息渠道环境 构建完善的信息筛选机制,汇聚积极正能量的信息“源”,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信息“流”,是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首先,高校要强化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学校宣传教育与信息化平台的筛选过滤机制建设,从严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联结汇聚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的力量,对学校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管控,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制度保障和规范体系对发布者进行有效的规制和约束,以此来保证这部分信息平台信息来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正常运转。 其次,要提升技术方法,实现对错误有害信息的精准识别和抓取拦截能力。当前,网络平台受众群体巨大,隐蔽性极强,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其中不乏专门进行不良信息传播的不法分子,破坏了正常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高校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升级和方式方法提升,综合创新利用网络终端的后台系统等,对发布传播信息进行精准识别、详细的筛选,將带有敏感字或者内容、导向错误的信息进行有效拦截和科学过滤,确保优质内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呈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供给,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4.强化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障问题,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和创新工作中的支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人才队伍保障是其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和支撑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工作保障机制,汇聚人才智识和支持合力,推动教育信息化治理效能转化。 首先,要聚焦创新引领,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要求,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信息服务与保障,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建设。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理论培训和实践训练机制,通过“菜单式”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教学理念水平,搭建平台鼓励引导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校级等举办的各种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实训中检验信息化能力,增强工作获得感。 其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组建一支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素养水平较高、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较强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将信息化工作理念和大数据思维贯穿融合到学生管理的每一项工作之中,充分借助和依托各种周期性、不定时和日常的会议、座谈、学习活动工作实践,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信息网络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以信息化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要全面把握和认清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强化信息管理、督查问责机、教育协同以及队伍保障等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赋能,为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刘云山讲话 王岐山张高丽出席[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马俊,王莉,胡找心.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52-53. [3]教思政[2020]1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Z]. (编辑:李晓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