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功能 |
范文 | 孙伟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力量,所以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在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学生志愿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就大学生志愿活动思想政治功能展开探究,立足于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予以实践。 [关 键 词] 大学生;志愿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32-03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我国对大学生志愿活动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上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深层次挖掘大学生潜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由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对其研究可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支持。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内容概述 志愿活动主要是一种自发的、无偿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活动,结合我国当前的志愿者群体的年龄层次和学历层次来看,青年人占据较大比例。在大学生志愿活动中,大学生群体的活跃度较高,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要群体,为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持[1]。大学生志愿活动凭借自身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高校对其重视程度随之提升,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道德素养,对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发展前景较为可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组织的形成,专业性随之提升。志愿服务是高校和社会之间有效的桥梁,有助于大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实践能力,身心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应该秉承着无私奉献、互助进步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健全人格、丰富内涵,通过自身行动来引导社会健康向上,对社会凝聚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仅仅依靠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限性较大,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实际工作成效偏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面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调动社会实践参与积极性,与时俱进、健康向上,自觉规范行为举止。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整合,寓教于乐,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可以说,大学生志愿活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掌握思想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高尚情操。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热爱,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丰富阅历,提升个人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所以,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 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内涵,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志愿精神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发挥社会实践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弘扬社会正气,在潜移默化中来感染他人,传递善意和正能量,营造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志愿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帮助老、幼、病、残人士,秉持无私奉献精神,通过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支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可以发挥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载体,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养成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切实提升了我国青年群体的道德水平[5]。 (三)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力量 中国梦主要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切身感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幸福。青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前提,青年有担当、有理想,那么国家和民族就有未来,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定力量,渴望通过社会贡献来提升自身素质水平,所以对于志愿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营造充满爱、和谐和温暖的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学生志愿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中,实现中国梦。 三、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臨的挑战 (一)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活动中的引导不充分 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发挥,高校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活动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占据地位不高,始终处于边缘化地带,大学生对其认知不充分,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6]。而在现代社会飞快进步和发展中,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伴随着社会志愿活动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开始从多种渠道了解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只有少部分志愿服务学生目的不单纯,以获得荣誉为出发点,未能发挥志愿活动本质作用,导致很多人对志愿服务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顾虑较多 部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中,还有学业在身,担心将精力投入志愿服务中会荒废学业,影响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大学生的顾虑较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将无法对大学生志愿活动保持足够的信心和热情,不利于时间的合理分配,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和学习均受到影响。就大学生志愿活动本质来看,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有助于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具有促进作用[7]。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活动组织部门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加深大学生志愿活动认知和重视,积极投身于其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信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三)保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 大学生志愿活动中,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对大学生志愿活动产生抵触情绪。究其根本,大学生志愿活动与目标存在差距,工作流程过于繁杂,志愿者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影响了信息的传输和共享[8]。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对志愿工作认知不正确,可能对志愿工作产生错误的预估,滋生负面情绪,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消减,產生退出的想法。所以,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活动组织中,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大学生志愿者的沟通交流,明确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积极投身于其中,寻找兴趣契合点,在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养成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提升大学生志愿活动工作成效。 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健全人格、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对后续学习和发展意义深远。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具有激励、凝聚、导向、调节和转化等多种功能,而大学生志愿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9]。所以,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可以不断强化和完善自我,自觉规范行为举止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导向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高校应该提高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加剧,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均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转变,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在无形中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丰富内涵,健全人格,深层次挖掘自身潜力和价值,满足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对大学生价值观树立具有导向作用[10]。 我国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尤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不需要政府过多的财政投入,仅仅依靠学生群体即可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社会成本更低,有助于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学生志愿者关心社会弱势群体,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帮助他们改善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消除贫困,有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在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起重要作用。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社会认可,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社会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11]。 (二)弘扬志愿精神中的凝聚功能 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在弘扬志愿精神方面具有凝聚功能,不分民族和等级,只要是人就可以获得帮助和关爱,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志愿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无形中约束和规范着社会公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凝聚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是弱势群体,在自我奉献中展现自我价值,挖掘自我潜能,获得社会认可,潜移默化中养成乐于助人的志愿精神,实现更大范围的志愿精神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促进志愿服务群体的壮大。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活动主要是以校园团体组织和志愿组织为单位,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的同时,以志愿精神为纽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12]。通过志愿精神,树立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促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可以将志愿服务和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获得荣誉的同时,加深社会认同,为后续志愿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在自我提升中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坚定力量,大学生群体素质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对于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而言,有助于其自我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其在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从中展示自身对人生追求的意义。通过引导大学生的自主行为活动,让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在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同时,实现自我素质水平提升,在团队合作中净化心灵,对大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人际互动中的社会交往功能 大学生志愿活动覆盖面较广,无论是家庭交往、学校交往,还是社会交往,均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志愿者之间的交往,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整合在一起,树立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相互促进和相互进步。其次,在志愿者服务于弱势群体时,部分人对于志愿者是抱有抵触和戒备心理的,通过何种交往方式来赢得对方信任是大学生志愿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大学生志愿活动主要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通过对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实现上通下达。通过大学生志愿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政府相关政策,整理相关资料提出合理建议,以求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效。 综上所述,大学生志愿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深层次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汤盛扬.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资助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30):82-83. [2]林振兴.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9(18):116-117. [3]东静蕾.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学园,2017,27(5):153-154. [4]傅帅雄,刘雨青,黄顺魁.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6,24(11):135-137. [5]姜思哲.以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教书育人,2013,20(27):62-63. [6]葛阳阳,陆岩.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成效及发展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6):74-76. [7]白月娇,崔晓琰.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3):18-20. [8]袁鑫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2. [9]袁鑫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1):81-82. [10]宋娟.奥运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启示:后奥运时代以志愿实践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S2):97-99. [11]王英姿.大学生志愿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教育与职业,2016,22(30):64-65. [12]刘颖.奥运志愿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21(4):41-4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