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范文

    刘红利

    [摘 要]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环境和受众五个方面,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措施。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影响因素;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01-03

    一、“互联网+”环境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传播者因素

    传播者在网络环境下,虽然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主导性有所下降,但依旧属于信息的发布者,负责把控和选择传播的信息内容,对信息的最终选取进行的把关。传播者掌握着教育内容信息,具有一定的网络传播操控技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的主动权依旧在组织者手中,传播者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传播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对整个传播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1.传播者动机

    传播者的动机主要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需要实现的传播目的。传播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中掌握了大量的传播内容、传播工具以及详细的操作流程等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传播者已经完整地控制了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进展与传播者的动机息息相关。倘若传播者从受众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使用恰当的传播手段,积极关注与及时调控信息传播过程,将会直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2.传播者的能力

    传播者的能力是相对于传播动机的另一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传播效果的获得不仅仅取决于传播者动机,与传播者的能力也息息相关。传播者的能力包括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整体传播活动的操控能力。把关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的内容来源,选择符合受众心理特征,对受众价值观念产生正向引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的操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传播者对传播活动的掌控力,吸引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内容的关注,引导受众与传播者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并且传播者依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实现对整体传播活动的调整。因此,传播者对整个传播活动的协调、控制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3.传播者的可信度

    传播者的可信度主要是指传播者的名誉。传播者的名誉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内容的可信度以及接纳度。部分传播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传播者失信于受众。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人员必须要不断提升个人自身素质、专业素养、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有效推进该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传播内容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直接作用于传播者,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并且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注重对信息质量把关,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尤其重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变化;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信息的传播内容,在两者的结合运用中实现传播效果。

    1.内容的性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是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所解决的是涉及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内容都与个人的思想进步、成长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传播人员需要紧跟新时代,其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主旋律,坚持和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积极弘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

    2.内容的表达方式

    内容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内容的传播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方式表达与内容的质量同等重要,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更能够被受众所接受,并且诱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对于不同的受众人群需要考虑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任何事物都包含了积极的、负面的两种倾向,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了解事物的兩面。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需要考虑负面信息对受众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对自我认知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并且独立思维能力强的受众,更加适合给出正反两方面信息,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念、看法。但对认知水平相对来说较低,或者坚持自己立场的受众,只讲一面,可能是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指传播载体。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化、运行成本低、脱离时空限制、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优势特征。这些优势特征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该课程实施的教学手段,营造了高校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但是,网络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天然的庇护与屏障;网络信息,随意发布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网络传播的负面因素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埋下隐患,导致传播的内容、教学方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群体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会冲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更会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必须要全面认识网络传播的双面性,正确看待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在网络传播中的实际意义,减少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提升该项传播工作的有效性。

    (四)传播环境因素

    传播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境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两大类。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传播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整体影响,宏观环境对传播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比如说,在每年的两会召开之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会依据重要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调整传播内容;作为教学传播人员也需要认真学习新的思想内容,及时更新个人的思想体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工作内容的宏观环境对网络传播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

    微观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的道德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也就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各大环境相互营造出来的氛围。本文的论述相对来说偏向于网络舆论的研究,而网络舆论主要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网络舆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论的情绪化与非理性特征

    网络具有匿名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民的言论自由,但也为网民散布不负责任的消极言论提供了便利。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常常依据个人喜好,在根本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随意发布个人言论,在断章取义中做出其他的衍生与揣测,不自觉被卷入了网络舆论的漩涡。所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与非理性特征大大降低了舆论的质量,甚至会发酵出不良的“互联网+”环境。

    2.网络舆论的多元化与复杂特征

    受众的多元化导致舆论信息的分散化,也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复杂化程度。这一情况不利于宣传既定的教育内容,也增加了舆论监控的难度。

    (五)受众因素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传播对象是谁,充分认识传播对象的主要特征,保障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转。网络受众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只有作用于受众才会产生直接的传播效果。所以,受众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与否的重要因素。

    1.受众的特征

    全面而准确地了解网络传播受众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对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网络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受众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看客心理、宣泄心理、逆反心理以及亲和心理等特征;而受众的动机特征主要表现为求知动机、交流动机、娱乐动机以及自我实现动机。

    2.受众的多元化

    受众的多元化主要是指受众的个体差异。受众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性、接受教育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存在鲜明的独特个性,并且直接细化到受众的性格、兴趣、认知、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受众在个人特征上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部分受众可能存在宣泄心理、看客心理,而部分受众可能这两种心理特征兼而有之。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网络传播工作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受众的多元化特征,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在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中,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网络传播的实效性。

    3.受众的媒介素养

    受众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受众对媒介的认识以及熟练运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高的受众能够对媒介的性质有更加深入的影响,能够全面而批判地看待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并且能够有效运用媒介获取个人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但媒介素养相对较低的受众就会有所不同,面对网络信息内容缺乏个人独立的判断与主张,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对于各种信息内容难以做出很好的鉴别与比较。所以,媒介素养相对较低的受众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迷失自己。因此,受众的媒介素养也会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网络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4.从众效应

    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这样一个观点,沉默的螺旋,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个人在表达意见以前会首先考察周围的环境,倘若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他们就会大胆而积极地表达个人的想法;但是,如果他们的观点只能得到少数人的认可,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阵营,常常会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选择依附或者放弃个人的观点。也就是观点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处于螺旋上升状况。在实际状况中,一个人的沉默状态会加剧另一方意见的增强和壮大,而这种状态将会造成更多的相反意见者转向沉默。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就是为了提醒受众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种从众效应的出现。对于科学的、正确的、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意见需要注重引导和支持,而对于不正确的观点,作为传播人员就需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倾向,避免不正确观点的大量聚集,争取将不良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1.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关人”意识

    首先,对传播内容的把关。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海量性的特征,消极、负面的信息内容会对受众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把关需要注重对主旋律思想的弘扬,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把关需要结合受众的心理认知水平,传播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受众,只有对受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价值。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网络传播必须要切身考虑受众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将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加以考察研究,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网络传播工作,促进该项工作的高效开展。网络传播环境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网络传播顺利开展的重要客观条件,传播环境作为传播者与受众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对传播者、受众、媒介等各环节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网络传播环境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推动网络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学效果的实现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网络的运用对教育也是一个挑战,教育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关系的更是学生的思想领域、价值观培养,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学人员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和拓展个人的教学风格、传播方式,更新个人的教学方法、知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工作,拓展课程的传播效果、影响力。另外,需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人员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一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教学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学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新型技术的运用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需要注重传播方式的选择,加强对受众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的分析、研究,选择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作为传播人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网络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渠道,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网络传播教学效果的提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