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职前教师师德养成教育的途径探索
范文

    程敏

    [摘 要] 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要让职前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就必须提高其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克服师范教育中的缺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职前教师的师德教育,引导其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关 键 词] 职前教师;师德养成;困境;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52-02

    教师素质的核心是道德素质。职前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有助于师范生树立初步的职业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坚持合理的道德行为。在2018年开年之际,《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把“突出师德”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则加以强调,充分体现出职前教师师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职前教师师德教育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素养,教师素养的核心正是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还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长久的影响。

    既然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那么作为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就应该把师德养成作为职前教师培养的重点。加强师德教育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根本,必须在教师教育工作过程中突出师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现在的师范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成长在高效率、快节奏、大信息量的社会中,学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同时,在他们身上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心理承受力不强等。因此,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国情、认识自身,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前教师师德教育的困境

    要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教师的普遍追求和内在信念,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需要经过系统的师德教育和长期的实践锻炼。职前教师师德教育在实际地位、指导方法和主体认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陷入一些困境之中。

    (一)学校师德教育不到位

    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影响下,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类院校,师范专业的招生数量和专业发展与非师范性专业相比都呈现出萎靡的状态。大多数冠名“师范”的高校,其师范类专业及师范类学生也仅占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少。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

    (1)师德教育实际地位不高。德育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德育的潜隐性和长期性,很容易受到忽视,而面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还可能被通识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取代。对师范生而言,无论是《教师伦理学》或《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还是《教育学》中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问题的阐述,从教学形式到内容无疑都是理论讲授,而并非师德培养过程。(2)师德教育管理不健全。对于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很多高校在管理上不加区分采取同样的管理措施,师范特色无从体现,师范性严重不足。对师范类专业缺乏有效的支持,师德教育投入不够,资源配置不足。师范生师德教育形式单一,以师德相关理论知识和规范的传授为主,教学中缺乏创设师德实践情境的理念,课堂外也缺少实践体验和锻炼的机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难以发挥。教师基本功训练逐渐弱化,师范生对胜任教师岗位的信心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当好教师。(3)缺乏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的眼睛就像一面镜子,每天审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学识与品格、敬业精神、人格魅力都作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高校普遍忽视教师的“师表”作用,只重视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教育影响。

    (二)师范生不重视师德养成

    (1)学习动力不足。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优质师资作为保障,只有最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下降,师范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很多师范生在校期间并不重视师德养成,入职后在专业态度和情感等方面很难达到学校的要求。(2)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欠佳。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敬业是基础,爱岗是关键,奉献是根本。由于缺少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很多师范生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工具,而非倾心投入的事业,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3)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多数师范生为了生活的安逸,大都向往大中城市,不愿到农村,更不想到贫困地区。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大量缺乏合格师资,另一方面又达不到城市中小学的师资要求。(4)缺乏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而竞争意识和沟通能力是另一个的必备素质。有效的教育必须以合作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能相互反馈,彼此沟通,促进观点的交流、心智的激发以及情志的感染。

    三、职前教师师德养成的途径

    (一)抓好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

    在准确掌握新时期师德规范和师德原则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帮助师范生深入基础教育,促进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和职业感情的发生,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要求,从而坚定终身从教、做优秀人民教师的信念。

    师范生深入农村学校进行扶贫顶岗实习也是师德养成的有效举措。师范生在扶贫支教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到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近距离与留守儿童群体沟通交流,不仅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意志品质在艰苦环境中得到锻炼,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也得以强化。

    (二)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师德修养

    高等师范院校长期形成的教师教育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范生的师德发展。其中校园文化环境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既有自然环境,也包含人文环境。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完善师德文化设施,营造教学场所的教育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增进师范生自觉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师德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教师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师德知识竞赛和辩论赛、举办教师节主题诗歌诵读会、组织“我最喜爱的教师”表彰大会等活动能使师范生全面、深入理解师德规范,学会用师德规范指导具体行动;邀请杰出校友或一线优秀教师举办学术报告,结合基础教育现状为师范生呈现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开展无生上课比赛、课件制作评比、三筆字展评等活动,提高教师基本技能;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师德典型形象、树立师德榜样、形成良好舆论氛围。总之,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对师范生树立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具有潜在价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典范

    师范院校尤其要重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发挥教师的师德典范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制度加以规范,也可以组织“我最喜爱的教师”“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通过优秀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引导自主发展,促使师德内化

    实践反思是促进道德成长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社团和个体自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朗诵、演讲、书法等教师技能专项竞赛,组建大学生支教团,组织志愿者到周边薄弱学校去支教,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组织图书捐赠活动。还可以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师范生融入实习简报、师德日记的指导,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反思,自觉进行师德修养。通过一次次实践活动,完成一个个短期目标,崇高的师德理想就这样渐渐丰满,成为引导师范生向上的力量,为成就未来的教育梦而沉淀和积累。

    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希望所在。师范院校在职前教师培养中主动引导师范生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严格自律,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的“四有好老师”,为基础教育贡献合格师资。

    参考文献:

    [1]张小敏.新形势下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7(6).

    [2]苏美莉.教育伦理思想视阈下的师德素养培育机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8).

    [3]张聪聪.师范生师德教育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4]陈宁.师德建设:多视角分析与构建[D].首都师范大学,2008.

    [5]浦卫忠,周敏.高校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D].北京理工大学,2009.

    [6]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22: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