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早接触临床法培养医学专科生的创新能力 |
范文 | 康瀚文 [摘要]在“健康中国”新形势下,医学专科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围绕“十三五”规划指明的“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应对诸多复杂挑战”的目标,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合校情建构了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具备一定特色的针对医学专科生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早接触临床;医学专科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064-02 一、模式的提出 随着国家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科生处于大有作为的机遇期,但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紧张,医学专科院校仍多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枯燥,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导致学生对课业普遍缺乏兴趣,临床经验和技术匮乏,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相继缺失,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正如徐宛玲[1]等曾指出的:医学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共性多、个性少,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基层卫生体系,不利于职业生涯的纵深发展。 另外,《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指出要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也鼓励探索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融合,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专注研究创新能力的吕克·德·布拉班迪尔曾说过:思考离不开模型或框架,只有在深刻地理解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新框架才能应对任何新形势和新问题[2];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则提出通过质疑—观察—交流—实践—联想这一模式,可以造就创新者的DNA[3]。 因此,我校结合信息时代泛在式、可视化的学习特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确立了“用早接触临床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思路。 二、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一)模式的建构 1.设计思路 学校依据岗位要求和学情分析,将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解构与排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梳理,设计了“建构—内化—应用—提升”的培养路径,建构了“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 设计思路是:(1)运用“三维”教学平台共建的教学理念,创设了立体式早接触临床情境,有效弥补了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2)立足需求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通过任务包的引领,运用三步推进法循序渐进攻克步步深入的生成性问题,用深度学习的方法修正浅层学习的弊端;(3)以持续性基层见习为依托,促使学生在接触病人、接触真实病例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交互刺激,论证、应用而激活已知知识,为新知识建构奠定基础;(4)通过创业孵化,引领学生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思维或创业方案模拟运行,在运行中试错、修正。 “三维”教学平台可描述为:泛在式早接触临床的认知平台、技能平台和心育平台。认知平台旨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可视化学习资源,将临床场景、病例、标准化病人以视频、动态图片等信息化手段再现,及早创设时时处处能可视化职业情境的行为条件,让学生在职业情境的浸润下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身心愉快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技能平台是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策略,优化整合教学医院、基层卫生资源、模拟工作室、教学擂台、创业基地等临床或临床仿真资源,便于学生在探究中实现临床实践和基础教学的反复强化,通过“观摩—实训—模拟—应用”次序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与创建。心育平台是借助学校对口宣传优势,对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收获与变化,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树立标杆予以宣传,强化心理的干预。三个平台既互相交融,又各有侧重,联动发力,共同为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 2.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教师承担着设计师和干预者双重角色。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是总设计师,负责课程深层次知识的挖掘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把教学重点、难点整合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包,开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任务为起点、以职业情境为依托、以生成性问题为路径、以成果落地为节点”的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后续阶段,教师是课程的干預者(教练、配角),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负责答疑与导学工作。 学生在模式实施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承担着主角和运动员角色。课前即可在信息技术建构的可视化情境下,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之后,汇总生成性问题,进入小组学习阶段,交互生成性问题,展开“三步法合作探究”(两次课前,一次课中),协作破解由浅入深的生成性问题,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动态平衡步步深入攻克生成性问题;进而,通过假期“见习”、送医下乡、模拟工作室、擂台和创业孵化等,开展“床边学”“床边练”,凝练拓展内化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 (二)模式的实施 自2016年起,学校遴选实验班级实施“早接触临床”教改,实证研究在该模式下研究对象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体现创新思维的可见行为变化。 我们在护理系选定了即将进入大二的2015级护理9班着手个案研究。该班学生大部分学习用功,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班级成绩居年级之末。课改前该班气氛沉闷,学习时多是一个人死抠书本。课改初期,学生认领任务后,在自主学习阶段,形象、生动的可视化临床资源直接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如心电图由于理论知识非常抽象,一直是诊断学的教学难点,而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动态心脏,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心电图各波形与心电向量的关系,让枯燥的心电图学习变得多彩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到了合作探究阶段,许多学生不习惯多边性的学习,授课老师就因势利导,让探究做得好的小组在班内示范头脑风暴,几次下来,学生发现这种切磋既能开阔视野、集思广益,又能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开始接受多边学习,甚至打起了擂台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从单边扩展到多边,从死记硬背扭转为活学活用。大二的期末考试,该班109个学生只有5名学生个别科目挂科,一跃而成为年级的学霸班。泛在式早接触临床认知平台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在临床情境下,通过自主地观摩和思考以及小组讨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创新思维的萌芽培育了土壤。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