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大学生友善品质缺失探因及培养路径
范文

    郑浩东

    [摘 ? ? ? ? ? 要] ?友善品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的一项价值标准。友善品质的培养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深远,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时代发展进步中,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因素使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出现了缺失和不足。在新时代,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重视友善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而言,友善品质的培养既要有传统的方式,也要有新的做法。除传统的“线下”教育之外,“线上”友善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友善品质。

    [关 ? ?键 ? 词] ?新时代;大学生;友善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5-0022-02

    友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被华夏儿女所传承。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唐太宗时期对周边民族部落的“全其部落”、文成公主进藏与吐蕃结盟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可见从个人到国家、民族的友善品质对社会乃至国家发展意义深远影响巨大。当前,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大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修德。习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友善作为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倘若人人友善,社会和谐,形成强大的合力,为中国的崛起凝聚力量,鼓舞人心。

    一、友善品质的内涵与传统价值分析

    (一)友善品质的内涵

    就内涵而言,友善品质是一种友好而富有善意的修养,它的对象不仅包括自己,也包括其他人和自然界的万物。在网络自媒体时代下,友善品质的内涵已经不断扩大,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传统意义的生活、学习中通过行为或者语言表现出来的品质;二是指在网络中的友善的行为和表现,可归纳为“线上”“线下”的友善品质。要做好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就必须要重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二)友善品质的传统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看,友善品质是最为基础的品质要求。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中认为:“人人皆善其群谓之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2]有利于公众的行为表现是公德,有利于自身品德培养和发展的是私德,私德是公德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私德支撑公德便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是公德,诚信、友善是私德,诚信和友善是爱国和敬业的前提,所以友善品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在大学生培养中,既要重视“线下”生活学习工作中友善品质的培养,更要加大力度强化“线上”友善品质的培养,切实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友善品质缺失的探因

    (一)网络自媒体时代多元信息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网络和自媒体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人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周围,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信息的多元化和随时共享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不乏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庸俗化的内容成为流行元素。大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各类信息没有判断标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等教育受成绩至上思维的误导

    隋唐时期,我国创立了科举制度,知识分子通过读书做官实现人生价值。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影响巨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学校、家长将教育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对道德尤其是友善品质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过度强调学习成绩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导致出现了“唯成绩论”的做法,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或者最主要标准,思想道德表现被弱化,学校、家长在教育中因精力和时间有限轻视了德育。诚然,现在全国都在重视德育,将思想品德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但基于当前多如牛毛的选拔考试,很难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大学德育中友善教育的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3],高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是培养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入学后所学课程多是围绕专业开设的,课程思政的提出对学生的德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仍然不够。在大学阶段,塑造学生灵魂和培养良好品质的课程较少,仅凭借思政课和心理课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从来不是靠自觉就能做好的,不能依靠大学生的自觉,要充分发掘学校的各类资源,将德育尤其友善品质的培养纳入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利用重大时间节点,旗帜鲜明地开展友善教育,全面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完善五美育人体系,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体系课程,突出友善教育的重要地位。

    三、大学生友善品质培养的路径

    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标志。友善品质的养成是教育引导、个人认知、实践等方面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要贯穿始终,新时代下对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增加德育体系中友善品质培养的比重

    首先,加大友善教育的比重。在德育课程中可以设置以友善为主题的专题课程进行讲解和故事分享,让每个学生在个人成长和品德养成中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心理课程中适当加入友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开展教育,对融洽同学关系,打造友善宿舍,友善班级乃至和谐校园都发挥积极作用。以上措施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理论上教育引导大家培养友善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次,要多渠道开展友善教育。高校的德育工作以学生活动、班级建设、宿舍建设、朋辈教育为载体,以各种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将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是必然趋势,既有知识灌输、说教,同时也有网络自媒体的积极宣传引导,更加突出网络新媒体的利用,将友善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每个环节之中。此外,要开展旗帜鲜明的友善主题教育,通过友善教育打造积极、文明、向上的班级和宿舍大环境,进而来影响小我的友善养成。让友善的含义和行为指向植根于每个大学生的内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细小的行为中留下友善的影子,达到友善教育的效果。

    (二)发挥团组织在友善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习总书记强调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大学生发展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要下大力气开展网上工作,亮出旗帜、发出声音,对模糊的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的言论进行反驳,让群众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组织、参加组织的活动。”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基于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大职能,从学校到学院都有团组织,基层团支部在青年大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四大职能,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三级联动,激发共青团在高校中的积极作用。

    从学校层面看,共青团要重视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指导下级团组织开展工作,制定考核制度。突出友善品质的培养,以友善培养为起点带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院层面,在向学院团支部广大团员及青年大学生积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学院的实施方案,开展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教育引导意义的活动,增加友善品质培养和教育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以年级、专业制订不同的友善品质培养方案,突出友善品质的重要地位。可借助宿舍文化节和入学教育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或者座谈会进行友善教育。基层团支部要充分调动团员的积极性,开展以友善品质的培养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友善品质,形成对室友、同学、学校、社会充满友善的新风尚。

    (三)建立成长档案,夯实友善品质培养基础

    从大学生发展来看,友善品质的培养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案。从入校开始,要建立整套学生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在校期间的表现,学习成绩,所获荣誉,实习经历,思想品德、校园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尤其要将友善纳入德育考察范围内,并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友善品质的养成,构建友善校园。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掘先进典型,树立一批先进模范,起到引导作用。在工作中将大学生友善品质培养和日常学习、生活各方面相结合,将友善融入每个细节中,确保友善的行为受到鼓励,为友善品质的培养提供机制保障。

    (四)利用全媒体营造友善品质培养的氛围

    要重视充分利用全媒体,开展友善的培养。首先,强化全媒体主流宣传渠道,进行价值引领。院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媒体定期推出友善教育为主题的宣传内容,可以面向大学生进行征稿,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参与度。其次,在微信班级群、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员,定期进行数据类别分析和信息反馈,以此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和阶段对友善的认识,及时作出预判,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再次,开展友善为主题的活动,如H5页面设计大赛、手抄报比赛、摄影大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友善教育的影响。最后,要对学生使用的自媒体交往建立介入机制,出现侮辱、谩骂语言攻击等行为时及时介入,进行批评教育,强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友善教育。

    大学生的友善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细致入微的教育和培养,再将友善教育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将友善品质的培养植根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參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5-05.[2]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编辑 陈鲜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