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的价值理论与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
范文 | 刘海英 [摘 要] 优秀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除在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外,也面临紧张焦虑、心理调适能力差等心理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之一。优秀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更为复杂,影响更为严重,需要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为预防和消除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来指导优秀大学生客观对待与评价周围事物,调适其思维方式及实际行动,预防相关心理疾病,应对已出现的心理問题,帮助优秀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人的价值理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26-02 在人们的认知中,优秀大学生有着积极向上、成绩优异、踏实认真、能力突出等特点,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却忽视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当前,许多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专门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机制等方法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均取得一定效果。 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理论来分析、探讨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优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优秀大学生应当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的内涵,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优秀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一)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 大部分优秀大学生由于才学过人、成绩优异,长期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表扬,容易逐渐形成一种优于常人的骄傲感,其中少数人甚至自信过度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形成一种虚荣心理,认为赞誉是理所应当的,受到批评时易产生抵触心理,排斥他人的否定、建议,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并在潜意识里以自我为标杆,强迫他人信服自己的观点和思路。长此以往,少数优秀大学生易忽视自身短板,裹足不前。 (二)紧张焦虑,缺乏抗压能力 部分优秀大学生在考虑事情时,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显得犹豫不决。这是由于他们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态,总想面面俱到,万无一失,时刻计算要做的事情是否能为自己的成就加码,为自己增值。在同学问到学习方法时,会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有所保留;在遇到考试失利时,变得紧张异常,轻者信心受挫,重者会引发相关的生理不适,如头昏、疲惫、失眠等症状。而其抗压能力也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45%的优秀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不能适当地做出自我调节,22%的优秀大学生采取消极的方式排解和释放压力。 (三)不善交际,在意他人评价 大部分优秀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给人留下好印象,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反复考虑如何做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因而在人际交往中谨小慎微,易给他人带去不自然的感觉。但同时,他们又很在意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害怕事情做得不够好受到他人指点,担心表现不佳老师从此不再关注自己。如这部分优秀大学生不能摆脱这种病态心理,将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思考方式与活动交往能力,最终损害身心健康。 (四)苛求完美,易关注消极面 苛求完美是大部分优秀大学生的一个核心特征,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认为每一方面都要比周围同学做得更好。适度地追求完美能引人积极,催人前进,然而以完美衡量一切,会导致自身缺乏满足感,受挫失去信心。少数优秀大学生把这种完美思想强加给周围的人和事物,认为身边的人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环境设施落后,求全责备,形成一种偏执的强迫心态。与此同时,自己也产生不满情绪,容易关注自身的消极面。忽视长处,放大短处,怨天尤人,易导致心理失衡,阻碍自身进一步发展。 二、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 (一)个人因素 首先,刚从高中“填鸭式”教育过渡到大学这样一个小社会,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的骤然转变,带给这些优秀学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他们出现心理失调症状。其次,高校学业优秀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许多事物的评判缺乏理性,认识肤浅。对与自身价值体系、观点信念相违背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起伏大。最后,每个学生成长的过程直接影响着他们进入大学以后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映。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发源地,而从中衍生的家庭教育也是塑造优秀大学生性格的关键一环。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求孩子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给他们灌输一种唯分数论思想。如果孩子成绩优异,家长极易产生溺爱行为,简单地以物质回报作为奖励,而忽视了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不良习惯,放松了对他们的管理要求。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全面发展,硬性剥夺他们的娱乐时间,代之以各种课外辅导与特长培训,疏于对孩子的心理关怀。此外,在单亲、离异、贫困家庭成长的优秀学生形成不健康心理的几率更大,更易产生心理疾病。 (三)学校因素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分数与升学率,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采取一些失当的教育方法,教学措施,如分重点班、排名次等,使学生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也营造出一种“只要学习好,就能受人尊敬”的假象,而他们到大学后发现每个领域都有强于自己的人才,难免出现心理反差。另一方面,老师通常对优秀学生放宽要求,从轻处罚,可能扭曲他们的思想认识,导致他们对批评无法坦然接受,抗打击能力低下。 (四)社会因素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强调“全面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文凭有着硬性要求,对重点名校毕业学生格外青睐。种种因素引发优秀大学生对就业的担忧,对未来的焦虑,从而成为他们心理疾病的催化剂。同时,社会盛行“成功导向”及媒体的不恰当宣传,使许多大学生滋生一种成功至上的理念。不少优秀大学生临近毕业时会根据人才市场需要来对照自己,对自身要求也相应提高。这时,是他们产生心理负担的高峰期。 三、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为指导 优秀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看,还是由于自身的价值观不当而引起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实际行动。因而优秀大学生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来引导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理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指出,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满足程度的高低。而优秀大学生在目标取向、选择、评价上更侧重于后者,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正确的做法是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去拓展自身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比如,从班级到系、院,优秀大学生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协助老师处理班级事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志愿献爱心,义务支教等。满足他人的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指出: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优秀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是由价值观偏差造成的,而价值观的形成又取决于学生本人所经历的社会实践。如果缺少课外、课后的实践环节,优秀大学生将被固有的价值观所误导。拓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可从以下几点实现:(1)通过社会考察,实地研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理性认识,这将帮助优秀大学生更好地明白一名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大学生所要具备的能力、目标任务、前进方向,当进入用人单位可有效缓解心理不适,打消恐惧。(2)通过社会服务来拓展实践。实践可涵盖宿舍、班级、社团、党支部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3)优秀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摒弃以往只注重卷面分数、盲目考证的做法,同时培养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 最后,优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应自觉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1)不能只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全面学习才能拓宽思路,举一反三,反过来促进自身专业学习。(2)懂得区分错误观念,优秀大学生在拒绝享乐主义、无为思想上优于一般学生,但对“证越多越好”“学历越高越好”等说法也应理性区分。(3)正确看待挫折、金钱、竞争。优秀大学生难免在某一领域不及他人,此时需扬长避短,虚心学习,大方承认自己的不足,补齐短板;在享受学校各项奖学金、助学金补助时,要讲究实事求是,不能谎编家庭条件去以不光彩的方式获得资助。忌讳时刻把个人得失摆在第一位,要发扬互利共赢、通力合作的优良传统,与竞争对手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相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发生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16(5):52-58. [2]胡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95-98. [3]陈章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4]徐輝.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116-119. [5]王东莉,黄超.我优秀 我烦恼:优等生的心理困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26-2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