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新创业在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的实现
范文

    黄转苦 沈振国

    [摘 要] 从如何发挥“互联网+”在中高职教育中的优势,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中高职接续培养人才体系,如何促进中高职接续培养的深度校企合作三个方面来对中高职接续培养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要做好中高职接续培养教育的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抓住“互联网+”创新创业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现代理念融入中高职接续培养教学中,促进海南中高职接续培养教育体系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关 键 词] “互联网+”;创新创业;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032-02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海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中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教育发展趋势,海南省中高职衔接教育职业存在着教学缺乏创意创新、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诸多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科目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淡漠,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控能力较差。[1]但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因此,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但是中职学生的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比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抓住“互联网+”创新创业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现代理念融入中高职接续培养教学中,促进海南中高职接续培养教育体系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一、发挥“互联网+”在中高职教育中的优势

    手机的即时互动性以及网络的各种信息资源带来的吸引力几乎难以被拒绝,而中高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手机网络、游戏的诱惑。[2]因此,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传统课堂和中高职教师最大的挑战,“低头族”已成为教学课堂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教师不应局限于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应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互联网+”的教育观中,课程的提供者为教师,但课程教学围绕学生的需求和个人偏好实施,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中心。[3]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利用互联网平台(如TouchcastAPP)录制视频讲解,同时通过发展课外网络教育与在线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课程内容需要的网页链接、图片、课程每一章节的习题、总结等放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手机里的APP观看教学视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并在任何時间、地点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进行学习。利用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和课下进行课程内容视频化的自主预习和学习。当然,互联网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老师可以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现在手机微信、微博、腾讯QQ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覆盖,使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答疑。[4]

    基于新的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部分高校已经利用虚拟3D技术来进行授课。虚拟3D技术能够让课堂更加立体生动,比如教师播放空姐在机舱为客人服务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VR眼镜观看,感觉自己就在旁边,体验会更深刻,学习也会更有兴趣;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以播放国外酒店管理的一些视频,通过虚拟3D技术,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接受的教育地点不只是在学校,还有周边的生活环境甚至是全世界,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教育是构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桥梁。只有当学习者发自内心使用“互联网+”教学开展学习,“互联网+”教学才能真正完成对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使命。[5]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中高职接续培养人才体系

    (一)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相关。一个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以下规律:一是要强化学科交叉教育。在中职阶段的这三年,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多学科交叉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有利于提升和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质。二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创业问题,若教师有一些关于学生专业的课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让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能力。三是强化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育体系,有效培养“3+2”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应用实践创新能力。[6]为此,我们遵循以上三个原则,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和社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要贯穿中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中高职实践教育始终。中职和高职课程不能重复,根据不同阶段培养目标,中职阶段课程设计应以完成基础、专业课程为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中职阶段的三年,学生在第一年应通过校内外认知实习,了解自己专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自身专业在企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意识;在第二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年,通过构建以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实验大赛为内容的学科竞赛,学生可以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参加,不限专业,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能。高职阶段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中职文化课程、专业和交叉学科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继续深入加强,在最后半年深入企业单位实践实习,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三、促进中高职接续培养的深度校企合作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中高职院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融为一体,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合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概念,促进了中高职接续培养教育发展。但是存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学校的教育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等问题。

    要将校企合作引入“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需要中、高职共同研究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去考察,从中发现企业的问题和需求,给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并且能为“3+2”中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中、高职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

    政府应采取措施,让企业和中高职专业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和探讨,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做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对接教学。政府还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指导学校进行专业方向调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选拔优秀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成立专家委员会,除了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外,企业人员应进入学校,承担兼职教师工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校企合作模式丰富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企合作教学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对将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也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使学校把握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要促进海南省中高职的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即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结合本省特色,明确本省产业需求,做好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加速中高职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中职阶段起引进创新创业课程,到高职阶段进行强化,提高中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的就业途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海静.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性支持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颜正恕.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聯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4]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5]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7).

    [6]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