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育匠心塑匠魂,中职院校助推中国砥砺前行
范文

    史政 袁学军

    [摘 要]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当前国家重提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前沿阵地,在匠心传承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瓶颈。在深入剖析内在原因的基础上,学校应从思政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校企合作三个方面育匠心塑匠魂,其中前两个方面是在学生个体方面讨论了匠心形成过程。校企合作则是保证了培育工匠精神所需要的氛围,为匠人匠魂的塑造提供制度化保障。

    [关 键 词] 匠心匠魂;工匠精神;中职院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267-01

    一、工匠精神内涵

    (一)工匠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孕育了我国殷实的工匠文化底蕴。《诗经》用“如琢如磨”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进行描述。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圆周率的推算,东汉末年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唐代诗人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宋代大儒朱熹“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以及清代作家曹雪芹《红楼梦》的几易其稿,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融入工匠的血液之中,技艺为骨,匠心为魂,共同鑄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

    (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要求

    工匠精神不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支撑了华夏文明走向繁荣。新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涵。2016年4月,习近平在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到“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等。我们可以得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本质是敬业、精益、专注与创新。敬业让平凡有了梦想的温度;精益使作品追上灵魂的脚步;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创新琢磨出情怀的精致。它们是中国制造的时代精神,是大国工匠的新时代要求。

    二、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所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第一,中职院校老教师比重大,其对知识发展过程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以及技能操作中新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知识更新速度慢。第二,中职教师面临着“集体失道、集体失德、集体失心”的窘境。

    (二)学生自身内生动力不足

    首先,部分中职学生甚至家长并非主观认同或者接受技能教育。其次,中职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大国工匠的担当意识。再次,中职生技能至上的功力主义职教理念严重羁绊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社会认知氛围

    企业唯学历论的用人标准严重限制了中职技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有企业工人常年重复某一单一工种,造成了技术工人的大量流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各种偏见。

    三、育“匠心”、塑“匠魂”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匠意不仅包涵工匠的技艺,更包涵工匠的信仰和情怀。这种信仰与情怀使工匠精神从匠心变为匠魂。

    (一)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中职思政教育

    教师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首先,要组织教师开展工匠精神学习经验交流会,明确教师的专业定位、掌握工匠精神的育人方法。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结合其家庭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最后,在学科教学中要积极探索适合中职生教育的课程模式。公共课教学要重点培养工匠精神所要求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专业课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对精湛技艺孜孜以求的精神。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前沿阵地,需要准确把握“传技”与“育人”的关系。为了避免造成学生个性的缺失,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工匠价值取向。(1)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讲座、汇报或者实践让学生感受工匠对工业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2)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让学生了解工艺形成的历史过程,使其自行感受出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同时体会工匠的地位与价值。(3)改革人才评价标准。从“合不合格”到“完不完美”,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三)校企合作,践行工匠精神

    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厘清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在培养技能人才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设置市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一方面,中职教育要加大对实训或者实习环节的重视力度。(1)学生实训的内容要贴近实际生产,实习要求应符合企业岗位的用人标准;(2)规范学生实习的监管,明确要求工作时间、场地操作要求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另一方面,中职教育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1)引企入校。主要包括引企业技术人员入校、引企业文化入校以及校中建厂等三方面的内容。(2)改进产教融合。校方与企业应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校企融合、教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捷树.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7(1):31-35.

    [2]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3]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