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展培智职高学生职业康复教育课程研究之探索 |
范文 | 郭小军 [摘 要] 针对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培智职高学生职业康复教育课程研究等相关理念提出主张,为职业康复课程研究、学校未来发展及培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 键 词] 培智;职业康复;课程开发;预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57-01 一、职业康复概念的界定及诠释 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对残疾人职业康复的定义是:职业康复是为残疾人谋求并维持适当职业而进行计划、设想及给予职业指导、职业训练、改善工作环境等与职业有关的帮助。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重新整合学校现有的职高教育课程资源,将职业康复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建包括职业能力评定课程、职业训练课程和支持性就业安置等三大职业康复模块在内的课程体系,以达成培养具备职业综合能力的残疾公民的根本目标。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积极开展培智学校职业康复教育,培养培智学生职业能力,是积极践行学校“生活教育,以人为本”和“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生存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办学宗旨的内在要求。 (二)针对历届毕业生就业不良的情况,开展职业康复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其原因多为没有适合的工作,本身能力与市场需要脱节,因此进行职业康复教育更是加强智障学生生存能力的现实需要。 三、理论依据 (一)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第三章“发展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服务的国家行动”中指出,“主管机关应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安置、就业和其他有关服务并对之进行评价,以使残疾人能够获得、保持职业及提升”,由此可见,加强残疾人职业康复教育研究,可减轻国家与社会负担。 (二)中央与地方政府2014年相继出台的《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2017年新颁布的《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7—2020年)》均要求特殊教育应实行“医教結合”,即康复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开展职业康复教育研究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和国家特殊教育意志的体现。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情况和本区域内智力残疾人就业情况,并据此重建学校职业康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职业康复相关课程活动,以达成培养具备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环境适应能力等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的残疾公民的根本目标。 (二)研究内容:重建包括职业能力评定课程、职业训练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必修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和支持性就业安置等三大职业康复模块在内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重点:以开发培智学生职业训练课程为重点,着重研究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学校培智职高班学生。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建立就业调查与职业评估课程课题组,充分了解学生残存机能、智力、职业倾向、职业操作能力等情况,为职业训练课程研究提供依据和建议。 2.据调查与评估结果,筛选既适合学生学习训练又能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技能课程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最终形成既有核心课程、又有文化与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职业训练课程体系。 3.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后,按照核心课程实际操作要求,着手建设庇护工场,既开展技能实训,又进行就业安置,达到职业康复的目的。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就业调查分析和学生职业能力评估。 第二阶段:开展“核心—文化—选修”职训课程开发。 第三阶段:开展庇护工场建设与职业技能实训、就业安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培智学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相关的中外文献资料,总结他人的经验,梳理、分析学校现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优劣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实证材料和研究思路。 2.调查法:对职高阶段的所有培智学生进行问卷、访谈、能力评估及对区域内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在校学生残存机能、就业选择等职业能力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为设置和开展有效的职业康复教育课程活动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根据调查研究和职业评估结果,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综合、调整课程内容,力争在课题研究期限内使课程体系日臻成熟、完善。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预期理论成果:通过研究得到新的职业高中康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职业康复与职业教育结合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等。 (二)预期实践成果:通过研究而产生的残疾人庇护工场及配套仪器设备和职业评估工具等,职业康复教育校本教材,教师职业康复教育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在校内庇护工场的就业安置。 八、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在原有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引入职业康复的相关内容,共同服务于培智学生,能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地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创新之处:本研究侧重职业训练课程的研究,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运用职业评估课程,不断根据评定结果进行康复训练和教学调整,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职业康复教育课程,此乃课程改革新举措。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 (一)课题组核心成员应是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有参与研究过各级课题,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应至少研究过1个课题。 (二)围绕课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课题组核心成员分工协作,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及历届部分培智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工作等,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依据。 (三)学校应预算各项研究经费,为保证课题研究在规定期限内圆满完成任务,并确定定期集体研究时间。 总之,通过培智职高学生职业康复教育课程研究,为智障学生回归社会、融于社会创造条件,并不断调整改革步伐,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喜灵,刘伟.论社会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普及[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10. [2]肖忠勇.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13(28):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