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期微电子技术工程教育调研与研究
范文

     姜一波,徐志豪,江情男,施程,李辉

    [摘 ? ? ? ? ? 要] ?微電子技术是一个飞速蓬勃发展的工程领域,“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首先界定了面向“新工科”微电子技术方向工程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新工科”建设的需求,讨论了面向“新工科”的微电子技术方向工程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采取的措施,为微电子技术方向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 ?键 ? 词] ?新工科;微电子技术;工科建设;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TN4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7-0207-01

    一、引言

    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工程教育都有其对应的不同内涵。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经济形态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渐渐占据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未来人才需求的研究和预测,准确把握、及时更新和动态调整新经济发展对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整新工科专业结构及其布局,应该成为各类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中的一项常态性工作。

    二、针对“新工科”建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

    本章节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在整理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需求,讨论用人单位在新时期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上的要求,明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建设目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调查选取近三年(2011/2012/2013级)不同毕业年限的毕业生展开调查,调查范围主要在长三角周边地区,共采集到104份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信息调查,包括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岗位、薪资水平、与专业相关度、是否调换工作等方面;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包括工作中广泛需要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设置合理性、实践训练等方面;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广泛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征求毕业生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就业能力的调查,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总体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毕业生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优势与不足,积极汲取毕业生提出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结构体系。毕业生跟踪调查涵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等指标体系。

    从调研数据看,毕业生总体上对学校人才培养感到满意。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哪些因素中,现阶段毕业生的选择不再一味关注工资高,同时也注重单位地理位置、工作稳定和企业发展前景好的因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应聘中觉得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学生的素质中,个人发展潜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占了较大的比例。除了专业知识,学科竞赛与技能证书,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或能力对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三项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结合“新工科”的要求,毕业生认为学校最应该加强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这为我们进行“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三、调查分析与总结

    通过本次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我们得到了许多珍贵而有效的数据与材料。这些数据集中反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从毕业生的角度来说,(1)新形势下学生就业需求发生了改变。在科技人文迅猛发展的现今,学生就业并不再一味地关注工资高,同时也注重单位地理位置、工作稳定和企业发展前景好。(2)在新经济体系中,学生在自我意识中,更加重视个人在就业单位的发展潜力,更加关注在就业单位中与同事之间的人际交往。(3)面对新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学生除了传统的专业知识,对学科竞赛与技能证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非常重视在校期间是否能学到足够的实践技能与应用型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4)学生对专业“新工科”建设有了迫切需求。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同时毕业生认为应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这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3]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4]李小文,夏建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07-110.

    [5]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6]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7]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