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
范文 | 方希修 王冬梅 陈明 周根来 徐椿慧 [摘 要] 通过培养与岗位需求相链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化人才,提出三个学习阶段、五段专业实践、“六化”的“356”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成功实现“五个对接”,校企深度融合,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通过探索高职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54-02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偏重于学术性知识的传播,而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技能的训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其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素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状况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专业改革的依据、建设内容、目标与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并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 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畜牧兽医专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将以教职成〔2015〕6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通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以上,全国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同比增长27%,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养殖、生物技术、疫病防控、畜产品加工质量与安全、药物残留控制等领域,对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要求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面向現代畜牧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禽环境卫生、动物遗传繁育、畜禽饲养管理及疾病诊疗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畜禽的日粮配合、饲料加工、环境调控、繁殖改良、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等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根据畜牧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企业创建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出并完善了“356”双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调研,对需求人才的数量、质量、规格提出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356”双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个学习阶段、五个阶段的专业实践以及“六化”教学模式和两个体系。(见下图) (一)三个学习阶段 三个学习阶段是指人才培养实施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第1学期到第2学期),主要进行专业核心素质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的学习与实训,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质与专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第3学期及第4学期的前10周,以饲料生产技术体系为重点,着力完成饲料生产岗位技能培养。 第三阶段:第4学期10周后及第三学年,以饲料推广服务技术体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饲料推广服务技能和就业创业技能。 (二)“五阶段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五段专业实践即通过实施五个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分别达到三个层次岗位技能的教学目的。以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为例,“三层次岗位技能”的培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基本操作的能力,对应于饲料加工、饲料品控岗位,包括养殖场饲料生产现场操作的技术实训。第二层次是技术性操作的能力,对应于饲料检验化验员、中央控制工、饲料配方师等技术员岗位,包括课堂实训、教学实习(需要专门仪器设备的实验室技术)和养殖场生产技术实训。第三层次是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应于饲料厂生产管理岗位、销售管理岗位,包括综合技术与综合能力实训。 (三)“六化”教学模式 以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为例: 教师多元化:聘请饲料厂有经验的技术员作为兼职老师,共同完成技能模块的教学任务。 知识技能一体化:把知识技能融入项目中,形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生产任务模块化:把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进行岗位技能调查、能力分析,把饲料生产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融入工作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根据不同饲料生产任务设计教学模块。 模块内容项目化:把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相对接,针对每个模块的技能关键点设计项目课程,项目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按照项目组织教学,把职业标准贯彻到项目教学中。 项目教学现场化:把课堂搬到饲料厂,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完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每门课用1个月时间完成技能模块学习。 课程考核技能化:把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接,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品控工、饲料加工中央控制工、饲料营销员等职业技能证书、技能鉴定引入课程考核中。 (四)“双体系” “双体系”是指配合饲料生产技术体系与饲料推广服务技术体系。配合饲料生产技术体系要求具有较熟练的日粮配合、配合饲料生产、饲料分析化验、牧草生产和加工调制能力。饲料推广服务技术体系要求具有饲料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和饲料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三、优化学校与企业资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双师教学团队 建设行业、学校、企业三方组成的“专业二级理事会”,指导专业建设。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一方面使他们参与到专业建设过程中,另一方面也获得他们对项目建设的大力支持。针对现代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结合专业特点,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需求,先后与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双胞胎集团、通威集团等国内知名饲料企业建立“正大班”“大北农班”“双胞胎班”“通威班”等订单培养班,打造适应现代畜牧生产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实现学院同行业、专业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对接。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加强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和政策倾斜,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实施名师建设工程、中青年教师建设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形成一支“能上讲台,能下养殖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專兼结合、特色鲜明、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传统的测评方法和理念,改革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又具有良好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与评价方法合理化。评价体系包括教育基础设施评价、师资队伍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手段评价、科学研究水平评价、专业设置评价,以及岗位及岗位群教育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变化适应性评价和课程体系评价、教材建设评价、学生质量评价、学生就业水平评价、就业的稳定性与环境变迁适应性评价等。 五、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还存在差距。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内涵建设、教师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1.通过在校企合作与行业办学机制上进行创新,探索行业引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行校联动的办学模式。 2.学院传统优势专业的内涵与江苏现代畜牧业品种优良化、养殖生态化、生产标准化、防疫网络化、经营产业化等的发展要求吻合度还不够紧密,畜牧兽医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还需深入改革。 3.通过加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制定具体可行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提高学院服务“三农”水平,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将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通过三年建设,充分发挥学院的骨干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聂芙蓉.高职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初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1):90-92. [2]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3]何天淳.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高教研究,1998(3):13-16. [4]肖新丽,谢玉琳.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2,9(3):136-138. [5]吴忠良,韩慕俊,丁兆忠,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2):51-52. [6]王泽川,吴清秀,李仕专.“2+1”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方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9-111. [7]朱彦熙,宋士福.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78-79. [8]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169-1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