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
范文 | 周鋆 [摘? ? ? ? ? ?要]?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与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有效结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实践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构建中,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基于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 ? 键? ?词]? 中职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230-02 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中把单纯的知识点目标向三维目标拓展的设定,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致力于从单纯预设式向动态生成式的成功转型,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的单项思维传输向集体思维发展的全方位覆盖的过程。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不能只局限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共进,尽可能在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掌握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 一、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条件 (一)在民主平等中共同发展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是平等存在的关系,同时出现在课堂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在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平等。这个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信任和倾听的保障。例如,教学鲁迅的作品《药》。结合文本分析华老栓的人物性格,教师可以提出有关造成他悲剧色彩的问题,如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结合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思想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体价值,在耐心的等待中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对作者的情感解读上,不必追求师生在感悟观点上的统一,要尊重和保留学生的独到见解。 (二)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大多数成员都能接受的知识基础和教育目标的开放系统。学习文本内容的同时,是对学习目标的确立,为了实现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教育目标的完成,课堂上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在对话协商中完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过程。在相互交融的思维发展和语言交流中,需要学生对问题的争辩,允许学生之间思想上的冲突。在相互评价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学习中,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个人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文化基础对文本內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每一名学生对共同文本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在对话合作中共同分享的原则,要求教师应适当起到问题参与者的示范作用。老师对学习内容的示范,是在与学生分享学习所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出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向指导。这样的指导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不是没有参与学习探究,而是要在问题的提出上抛砖引玉、问题研讨的过程中要画龙点睛。例如,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中的第八段时,要求学生找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运用白描的句子,在学生通过朗读仍然无法完成任务时,老师要进行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和自主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很快完成任务。体现学习共同体构建分享原则,教师需要拿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一些文化展示,如朗读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像艾青的《给太阳》,或者是《给战斗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朗读,以此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可以演唱几句抗日歌曲,让学生懂得如何将事物相互联系。启发学生的综合学习思维,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时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摒弃按部就班的教学思想,对新的教学理念要加强学习和研究,落实并指导实际教学工作实现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在课堂改革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创设过于神话,追其根由是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却一直被老师的“教”所牵制,老师并没有真正放手,因此,学生“听讲”的角色没有太多的改变。其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从学生如何学、感知文本内容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让其了解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真正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节选)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思考,将思考结果写在学习卡上;接着让学生携带个人学习成果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或大白纸上;再让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解说、展示,师生共同点评、修正、强化。这样的操作方式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防范学生多元泛滥解读文本的现象,老师要以指导者的角度,进行及时纠正。如在教学鲁迅的《药》一文时,个别学生执意分析“人血是不是药引子”等问题,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及时纠正这个见解的延伸。在掌控学生解读文本方向的基础上,满足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条件。 二、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创设 (一)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障。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中,本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但是必须有约束学生行为的具体制度。这种制度的明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高效率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并使学生能够自愿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制度的制定包括:(1)怎样获得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2)在课堂问题的交流中自己要端正学习态度;(3)对待别人的提问要认真严肃地回答;(4)做到尊重别人的观点;(5)讨论问题时掌握自己的情绪。这些规则是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之初建立的基本制度,就像一场游戏的开始,事先讲好游戏规则一样,大家都铭记于心,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课堂上,相互监督各自遵守,养成自觉自愿的习惯。如集体朗读课文时,自己要读出声;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要仔细倾听;遇到他人表现精彩时,要及时在表情上表示赞赏或者给出掌声;小组合作交流要考虑到其他学习小组的存在,压低说话的声音。把这些制度贯穿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中,形成一种学习的养成习惯,确保课堂学习的有序开展。 (二)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學习共同体的环境创设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创设包括两方面,即物理环境和精神空间。物理环境的构建指的是教室空间的大小、桌椅摆放的形状。对教室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座椅的多少基本由学生数决定,座次的排列是可以变化的物理空间内容。根据学习的需要,座次的摆放要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例如,秧田型、马蹄形的座次摆放可以扩大学生交流问题时的接触范围。 学生精神空间的构建以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进行。有形的精神空间是可视性的事物,如窗台摆放的绿色植物,墙壁上张贴的名言警句、实体墙壁上设计的园地板报等,这些事物的存在是学生精神空间的基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精神空间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的认识交流。环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研究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创设空间里产生的信任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对知识的学习容易形成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心理共鸣。 (三)支撑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环境创设的技术 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实施加快了学生互动的频率,教师的角色得以改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在大数据时代到来阶段,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教学工具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这项来自社会科技进步的知识载体,推动了新时期课堂改革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构建提供了可以依靠的支撑技术。在技术的应用上教师要选择适度。既需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提供新颖、直接的文本资料和课件内容,又不能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对学习主体内容的注意力。例如,对优秀篇章的朗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直接播放有声有色的朗读为学生作出示范,但是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学生或者不需要学生的朗读展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内容极具感染力,学生不能亲自读一读,对文本的学习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自我的心灵感悟。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的“读一读”实质是学生在做一次与作者的、与他人的、与自己的情感交流。尊重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表现,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差,使学生感到学习中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被课堂包含的真实存在的个体。在构建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获得学习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和科学分组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要有对问题和矛盾出现的预见性。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同于合作学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是把问题堆砌到学案上让学生独自完成或者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就可以结束对问题的考证的学习过程,而是老师兼顾两个身份介入的问题研究。老师要真正做到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直面地交流和思考。其中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环境的构建等。科学分组是结合文本学习的课堂需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组划分。这些小组既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又是在攻克问题时的竞争对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手要势均力敌,课堂才会精彩。对具体问题的学习结果,老师要掌握评判的尺度,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课堂学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中,突出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加强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中职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达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良好结合,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何红京.语文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12(91). [2]杨伊娜.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