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州地区小学教育戏剧的模式研究和实践探索
范文

    曾聪 罗嘉嘉 石振鑫

    [摘 ? ? ? ? ? 要] ?教育戏剧近年来在大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作为华南地区的先行者,2016年起就将教育戏剧引入学校,并确立为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校已经确立了具有“客小特色”的教育戏剧发展模式。就客村小学教育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为教育戏剧的“本土化”和差异化落地提供一些探讨,并结合该校发展成果与亲身体会进一步验证客小模式的可行性。

    [关 ? ?键 ? 词] ?教育戏剧;模式研究;实践探索;广州地区

    [中图分類号] ?G623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1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正是基于此,客村小学自2016年就引入教育戏剧项目,成为全市首所深度开设戏剧课程的小学。经过两年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戏剧开展实现了全员参与,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索与小学教学的融合,现已形成一套成熟稳固的体系。

    一、发展路径

    回顾客村小学在教育戏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三步走”:在起步阶段,将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教育戏剧实验班进行实践一轮研究,探索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第二步,将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形成特色教学模式;第三步,将教育戏剧发展为一门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同时按年龄和年级形成差异化。而根据“三步走”的布局安排,客村小学的教育戏剧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育戏剧入门课

    一开始,客村小学对这一教育方式较为陌生,于是积极引进校外教育资源。在专业的戏剧老师带领下,学校老师主要起到跟踪记录的助教作用。

    客村小学的教育戏剧课程是从入门课开始的,这些入门课大多以“导入—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分享反馈”这样的环节展开,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肢体探索”“感官想象”及“声音口语”等活动,引导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对应的戏剧表达方式基础练习,完成“低年级释放情绪”“中年级打开肢体”和“高年级表演练习”之类的具体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育戏剧课程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教育戏剧综合实践课

    经过前一阶段的跟课学习和不断的研究交流,客村小学初步形成了一个教育戏剧的教师研习团队,他们对教育戏剧的内涵有了进一步认识,甚至根据亲身参与的教学实际总结归纳了教育戏剧课堂上常用的习惯模式即习式小册子和热身游戏小册子。

    也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在与专业老师合作上课之余,校内的老师也已经能够利用一些暖身游戏和“定格”“片段重演”等习式构建探索出自己的教育戏剧课,如反对校园霸凌、关心同学的《不是我的错》和学会面对差异、接纳自我的《小绿狼》。学校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每节课制定了有差异和多样的课时目标。与此同时,教育戏剧在客村小学的受众也相应增加并被进一步分化:低年级以游戏、角色扮演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年级以剧本表演为主,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高年段以创新续编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这个阶段开展的“一人一故事”和“亲子剧场”这些教育戏剧活动形式都是以“德”为核心的,专业的戏剧老师和校内老师在尝试相应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们在没有桌椅束缚的戏剧室“打开自己”,但更要“认识自己”。

    第三阶段:学科融合

    如果说前面的教育戏剧是以“德育”为核心,第三阶段的学科融合则是一个大转向,教育戏剧开始侧重于“教育”而非“戏剧”,特别是课堂教育。毕竟传统的教育戏剧工作坊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享受教育戏剧给他们带来的益处。所以客村小学意识到教育戏剧进校园如果要做到普及化,必须要与学科相结合。

    在进行学科融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客村小学选择了语文科目为突破口,开始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如将习式运用到教材中的文章解读里。于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重阳景象“定格”在了课堂上;丰子恺笔下《白鹅》的高傲被绘声绘色地演绎了出来;《将相和》中朝堂之上的针锋相对,也在学生的片段重演中实现了自我代入式的身临其境。从课堂效果和内容理解上来看,将教育戏剧与语文融合起来,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学生对文段的理解也更为深入透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

    而通过外派学习和教学研讨,特别是与校外机构的交流,客村小学的老师对学科融合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的融合课不应该是习式的堆积和单纯的课堂效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因此,客村小学的学科融合之路逐渐向“探讨如何发挥教育戏剧功能有效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的重难点”的全新语文课堂模式转变。

    第四阶段:创编课程

    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实践铺垫和经验总结,客村小学也确立了“1+3”的教育戏剧教学模式,“1”为基础层面,通过教育戏剧习式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行为习惯以及学习兴趣。“3”是能力层面,包含创作、改编、表演的能力和技巧,“3”的能力培养体现了教育戏剧课程的学科整合性,学生的阅读能力、艺术修养、肢体表演力也会通过作品呈现出来。

    所以,到了第四阶段,学校从每个年级挑选班级教育戏剧实验班,让七个实验班有教育戏剧课基础的孩子们选取了适合做教育戏剧的文本,对故事进行改编再创作,并从中获益。如高年级一个实验班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尝试,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情境的设置,在模拟真实的情况中领悟不少道理。在《我们设计的电梯》中为残疾人设计电梯并进行推销,以换位思考的角度为弱势群体考虑问题;在《我的团队哪里最棒》中通过活动明确了每个人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明确团队的重要性;在《我是谁》中以情景扮演和思维导图的形式正确认识自己,正确掌握自我的六个维度。而其他几个实验班也交出了对应年龄段能力所及的改编作品,如二年级的《雪孩子》和四年级的《一鸣惊人》。

    客村小学的教育戏剧现发展到第三个年头,即三四阶段的具体深化,可以看作是“双轨并行”的模式——“实验班”式专业教育戏剧课和教育戏剧学科融合课。一开始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淡化教化意味,打开肢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慢下来”解放天性的同时建立规则意识的教育戏剧,现如今在客村小学演变成一方面在戏剧室里,让学生运用身体与想象创编故事,在不同情境下看见自己也看见别人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在教室里利用教育戏剧元素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发散点的“学科融合”。与此同时,并存的双方并不割裂,反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过专业教育戏剧课的学生在语文课堂表现力方面更放得開,也更容易进入状态,而学科融合课上的发散思维又给专业戏剧课的创编提供了锻炼,两者可谓是“同根生而两开花”。而学校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每半个月一次的教育戏剧研习会也在人员制度方面提供了长久有效的保障,从而催生了“三步走四阶段双并行”的客村教育戏剧模式。

    二、发展成果

    谈到教育戏剧能在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这是无法在短期内厘清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地区的学校因教育戏剧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卓效,对此持观望的态度。客村小学也是在正式引入教育戏剧两年后,才看到了一些喜人成果慢慢浮出水面。

    (一)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将什么内容带到学生面前,学生吸收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教育戏剧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的主要是三方面的影响:解放天性、规范行为习惯、积累语文素养。

    教育戏剧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吸取了戏剧表演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打破了传统课堂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教育戏剧的课堂里,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和开发自己的听说能力、肢体协调性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没有参与教育戏剧课堂的平行班相比,学习过教育戏剧的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更加能说会道,能歌善舞,也更愿意主动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教育戏剧作为“游戏”的载体,自然也能够顺应和解放孩子的天性。

    而教育戏剧除了解放天性,也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是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但是,生活阅历和经验尚有所欠缺的小学生对各项守则以及学校生活中隐藏的注意事项还不能够直观地理解。此时,教育戏剧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在指导老师的保护入戏下,提前经历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学会如何去应对和规避,无形中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培养了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作用在教育戏剧的发展四阶段都十分注重“保护入戏”,通过模拟情境让孩子们实现自我和社会的“集体观看”,在模拟中看见自己也看见别人,也可见一斑。

    同时,教育戏剧课堂对学生来说也是积累语文素养的聚宝盆。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课标将其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客村小学的教育戏剧课堂分为传统教育戏剧课以及学科融合课,这两大类的课程从不同程度上肯定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中积累,最大化地挖掘学生在口语、想象和肢体多层面的表达潜能。

    (二)学校

    从个体上来看,教育戏剧项目的开展给客村小学带来的是整体的学风建设。该校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保持了体育特色以及科技体育航模特色,经过两年的耕耘,开创了新的办学特色——教育戏剧,一方面提升了学校本身的创新能力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学校成为广州地区教育戏剧的代表性学校,客村小学作为50间首批全国少儿教育戏剧联盟学校之一,努力成为华南领域的实践代表,争取将实践模式和成功案例推向全国,促成“北上广”共同推进的研究格局。这一成果不仅对客村小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广州地区进行本土化素质教育研究贡献了新力量。

    另外,在学校的培育制度层面教育戏剧也提供了有效尝试,不管是早期的“星光”教育课程还是现在的教育戏剧与学科融合。引入初期,针对教育戏剧在我国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系统开展的案例较少的情况,客村小学成立了教育戏剧研究院,从整体上规划学校教育戏剧的课程方向,并针对全校学生的普及性教育与特长学生的戏剧教育研发了相应的课程。如《教育戏剧“金种子”学生发展培养计划》的实施,就发掘了一批极具舞台表现力的学生,也正是这套班底排演的《花城护卫队》在“羊城学校美育节”上大放异彩。而到了第三阶段的“学科融合”,学校同样在学期开始就确定了两周一次的交流合作机制,由客村小学老师和校外合作机构的老师一起磨课备课,根据各自的理解将教育戏剧充分融入语文课堂中,再分别上同一节课,从而在对比观照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正是这样有条不紊的合作推动着客村小学学科融合的稳步推进。

    (三)区域

    从整体上看,客小以德育为出发点的发展路径则为海珠区德育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海珠区曾经的品牌项目团康辅导其实就有教育戏剧的影子,而客村小学启用教育戏剧作为教学手段,正是基于海珠区团康品牌建设的既有成果,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教育戏剧的研究与实践而进行的创新式校本研究。发展至今,客村小学已结合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戏剧开展了一届“戏剧节”和德育现场会,在两次区级交流展示活动中,客村小学的老师学生通过各种真实课例生动形象地向海珠区的教育同仁展示了教育戏剧在学生德育层面的大有可为,也说明了教育戏剧与海珠区曾经开展的团康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三、启发收获

    笔者团队在亲身参与整个客村小学的教育戏剧课程中也受到诸多启发,而这些启发同样适用于广大教师群体。如何在发展特色教育的同时不忘根本甚至“反哺”课堂教学,客村小学的做法提供了一些参考。

    (一)老师适当介入

    其中最大的启发是要老师把握好尺度,正确地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在戏剧课堂上,表演是重要的形式,但是表演应该是有一把标尺的。很多孩子热爱戏剧课是因为自由度大,空间感强,比传统课堂更加生动,这实际上是由儿童好动的天性决定的。如果戏剧老师不能把握好学生表演的尺度,一方面表演过度,孩子会把戏剧课变成一节玩乐课,诸如在戏剧课堂上的笑场、小动作偏多等偏向玩乐的表现,教育意义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表演不够,太拘谨,孩子就没有真正地投入戏剧情境中,那么他融入戏剧情景的深度就不够,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也会紧缩。

    所以教育戏剧课上,老师应该适当地介入,点到为止但又不能放任,引导学生有始有终、专一严肃地对待自己所表演的角色,用适度的肢体表情等演绎出故事性的画面,从而反馈他们对故事背后教育意义的接受,而不是过于追求演出效果或流于形式,这是戏剧课应该要达到的一个标准。推而广之,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介入也要注意“尺度”,如学习文言文或古诗,老师的带读和范读必不可少。但在教学一些童话故事或写景文章时,老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用自己的理解读通读透文本的意义。

    (二)浸润集体观念

    同时,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小学,学生的心智是尚未完全发展的,体现在小学生关注自我的能力比关注集体的强,很多时候考虑事情往往以自我为先,所以对集体的观念不如成人般明确。虽然很多小学举办的课间操等活动都是有意培养小学生集体观念,但是往往会有一些学生特别“突出”,屡教不改,比如做课间操总有些孩子会离开既定位置,做出跟体操动作不一样的动作,这样的“标新立异”令不少老师烦心,口头警戒通常也是治标不治本。

    但戏剧课就能在无形中向学生灌输集体观念。戏剧课有很多部分需要多个角色的配合与小团體的讨论,强调集体的作用,也弱化了个体的自我,从而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集体观念。比如每节课,围成一个圆圈玩游戏,教师会引导如何让圆圈更协调,所以圆圈里的每一个学生就会不自觉地相互对齐对正,圆圈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影响着整体,久而久之最终达到学生集体观念的养成。

    再比如,生动有趣的表演,有些情节需要学生愿意沉浸在故事里面并做出改变,比如扮演皇宫里的物品,有个小组扮演烛台,5个人缺一不可,每一个孩子都自觉地想方设法把自己同别人联系在一起,生怕自己的“不和谐”破坏了整个烛台的组合。这样看来,相比老师日常口头说教,用表演的方式去浸润“规则”和“集体”意识,学生更容易自觉地接受和考虑团队成员的意见,做到向集体看起。

    (三)从教材出发

    另外,第三阶段的学科融合回归教学同样值得关注,任何与用于课堂的教学手段都能剥离教材。在与校外合作机构的磨课过程中,客小老师明显发现一线小学老师在课标把握方面的优势。就语文来说,专业的戏剧教育老师擅长将教材文本提炼成故事,从而用情节来建构整节课堂,但语文老师由于要兼顾教学任务,所以更多是将教育喜剧元素化用到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高度的理解认识,特别是换用了全新统编版教材的中低年级。

    这点客村小学和海珠区都有明确的共识,要想教材有作为,必须对教材内容和编排目的足够清晰,通过三次积极参加区级的教材分析会就能洞见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而笔者团队也正是本着研读教材才能融合教育戏剧的出发点,完成了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深入研讨,并发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日积月累”板块的教学策略》和《浅谈“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教学策略》两篇论文。

    四、结语

    伴随着教育戏剧课程的不断深入,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学生心血来潮的“精彩瞬间”,更多的是学生通过教育戏剧,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从笔者团队在实习期间的见闻和客村小学老师持续的跟踪记录中可以看到参与教育戏剧的学生越来越好的状态,不难看出乐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个性与人格上的正向发展。而客村小学在教育戏剧这条路上的实践探索还将继续。

    编辑 冯永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