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
范文 | [摘 ? ? ? ? ? 要] ?淮安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厚重的人文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状况,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提升路径。 [关 ? ?键 ?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淮安红色文化资源;现状;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03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奋斗的革命先辈以及广大中国人民一起创造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文化,包含珍贵的革命爱国精神和深刻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厚重的人文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高校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育载体,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淮安有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刘少奇等都曾留下不朽的足迹,有周恩来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苏皖边区政府、刘老庄等红色文化载体”。底蕴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恩来精神为淮安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坚守“红色阵地”,传承总理“公仆”品质,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学生工作的根本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无数先辈的心血和宝贵经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源泉。当前,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工作中。 (二)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紅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生动直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点,淮安红色文化资源所富含的精神内容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是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于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这种现身说法,使大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推动了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促进了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传播。首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走进红色文化资源地,大学生能约束自己的行文举止,做到文明参观。其次,能够培养一批对红色文化产生强烈学习热情的高素质人才,这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良品格的传承,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必须被当代大学生传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红色精神也需要当代大学生的传承和发扬。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淮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淮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淮安高校部分学生中进行“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知状况的调查”。调查中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578份,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为93%。 (一)高校学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的渠道相对单一 由数据统计得出,有512人唱过红色革命歌曲,占总数的91%;有545人看过红色影片,占总数的97%;有524人到过淮安至少一处的红色资源地,占总数的94%;有127人阅读过红色经典书籍,占总数的23%,人数是最少的。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或参观。在选择你更倾向于何种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时,选择各类红色网站的占到30%,选择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的有25%,选择实地参观和学习的占到35%,其他的有10%。由此发现,高校需要创造多种渠道的红色文化教育形式,贴近当代大学生。 (二)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认知度普遍不高 从数据分析来看,有些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革命故事和革命苦难精神的了解并不深刻。问及“你知道红色文化精神的具体内涵吗?”“知道”的人数占到27%,“知道一些”的人数占到55%,“不知道”的人数占到18%;问及“你知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吗?”“知道”的占到35%,“知道一些”的占到53%,“不知道”的占到12%。这些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认知不够深刻,仅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前因后果略微知道一点,而就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质、深远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比较欠缺。 (三)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问及“你认为你所在学校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吗?”54%的学生认为“比较浓厚”,25%的学生觉得“一般”,10%的学生认为“不浓厚”;问及“你的学校经常开展关于淮安红色文化资源的课外活动吗?”回答“经常”的占11.5%,“偶尔”的占36.9%,“很少”的占51.2%;问及“你所在学校重视淮安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吗?”“比较重视”的占47%,“一般”的占34%。因此,当前淮安高校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四)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引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问及“走近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地时,你有什么收获吗?”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的占78.9%;问及“你认为参观红色文化资源地时应重视什么?”回答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地的历史意义和对自己的触动”的占85.1%,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8人,占1.4%;问及“你认为接触红色文化资源对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影响?”回答“有70%影响”的428人,占总人数的75.1%。这些答案表明,大多数在校学生都认为: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和学习,对丰富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提升路径 (一)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推动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多样式传播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网络改变着当今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红色文化资源也应改变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主动应用网络、微信、微博、易班等媒介,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积极发挥网络育人功能。首先,开设淮安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在学校官网专门建立淮安红色文化专栏,学生在浏览校园信息时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红色革命历史等熏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开发淮安红色文化网络课程。积极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微课、智慧职教、易班等平台上开设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平台,并根据网络课程的相关规定,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网上自主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最后,借助互联网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微视频拍摄、快闪、抖音、直播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中,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传承红色基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 加快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红色文化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中展现,更有益于被在校大学生学习和接受。(1)从校园环境入手,增加校园的红色文化元素。如设立周恩来总理雕像、设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墙;在图书馆设立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展览厅等;在教室、文化角等设立红色文化宣传橱窗;开展淮安红色文化资源专题报道,讲述周恩来总理事迹、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历史,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目标。(2)从校园文化活动入手,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建党节、抗战胜利日、国庆节等重大节点,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参观红色文化资源地、唱红色经典歌曲、红色话剧表演、红色書画作品大赛,组织广大师生观看《周恩来》等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等,成立校园红色文化社团,传承红色经典。 (三)注重情感体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内化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超强的亲和力,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地,切身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真实情境的模拟,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使学生情感内化。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讲述周恩来的人生和经历,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恩来精神,学习周恩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等伟大品质,高校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当代青年人的崇高使命,这也是学习“恩来精神”的意义所在。 总之,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红色文化有助于当代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中民族自立自强、战天斗地的激昂之志,激励当代青年学子要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历史使命,肩负时代重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中贡献聪明才智、书写青春篇章。 参考文献: [1]潘怀平.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N].光明日报,2018-07-03. [2][3]张芹.淮安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J].科技风,2014(10):25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5]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N].光明日报,2019-01-09. [6]张芹.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淮安为例[J].法治与社会,2017(6):236-237. [7]《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25. [8]淮安市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意见.2011-10-10. [9]杨晓慧.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思想定位、逻辑体系、理论特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 ◎编辑 马燕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