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的思考
范文

    陈辰

    [摘? ? ? ? ? ?要]? 老子文化是以老子思想为核心,通过《道德经》对“道”“德”概念的阐述,构成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完整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并具现实借鉴价值的文化现象。将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员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治理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关? ? 键? ?词]? 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B223.1?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8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子文化,涵化了诸子百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把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是新时代响应习近平同志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号召,丰富党校教育内容,提升学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现实要求,非常必要。

    老子文化是以老子思想为核心,道家思想、道教思想为有机构成,自春秋末年《道德经》的著述开其端,经关尹学派、庄周学派、稷下学派先后传承,代有所注,代有所出,不断丰富内容,开阔视阈,始终充满勃勃生命活力,迄今仍有巨大借鉴价值的文化现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子文化处于核心地位,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皆有老子文化的鲜明印记,抑或是对《道德经》某一个方面理念的创造性引申与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赖老子文化的熏陶与浸润而丰富多彩,高蹈阔步,成为世界文化大观中特色独具的一支。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已经在各级党校开设,把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依《道德经》中老子以“道”“德”理念为核心,系统构建的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的思想体系,突出一个核心,展现三个板块。

    一、一个核心:“道”“德”理念的解读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运动的规律。老子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抽象与概括,赋予“道”如下含义。

    1.“道”是规律。《道德经》第一章即说“道”,提出“道”是内在于宇宙、自然、社会之中规律性的东西,它以“有无相生”的方式显示着自身的规律性。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它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作用。

    2.“道”是本体、本源,具有创生功能。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并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方式展示独具的创生功能。

    3.“道”是循环往复,永恒运行的。天地万物都是有限的,会消亡的,只有道是无尽的、永存的。

    4.“道”以“自然”为本性,既养育万物,又不主宰万物,使万物各适其性。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道”具反向而动、柔弱之用的特点。就像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老子的阐述不难见出,“道”是大化流行和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德”是《道德经》中与“道”相对应的重要概念,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道”的概念立起来后,“德”便是用来“明人事”的。在老子看来,“道”代表本原世界,“德”则代表现实世界,“德”是“道”的现实形式。人们通过学道、悟道、体道之后自身修养的提高、思想境界的升华、人格品行的显示就是“德”。因此,“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道”“德”是老子文化的核心概念,是正确理解《道德经》八十一章内容和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作为重点内容给学员讲清楚。既讲“道”“德”的内涵,又讲“道”“德”的外延;既讲“道”“德”所具有的一般性,又讲“道”“德”所具有的特殊性;既从学理层面讲,又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状况讲。引导学员准确把握,深入领会,认真思考,真正能够在学“道”之后悟“道”,在悟“道”之后体“道”,自觉自愿地做一个尊道贵德的人。

    二、三个板块:老子完整思想体系的解读

    (一)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而然,历来如此的,这是天道的基本禀赋或本质特征。在第25章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時,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天道自然,就要严防各种“不自然”的状况发生。其实,这是老子教给后人的一种生态智慧,也是大化流行、茫茫自然、人类社会、人自身生存发展的大智慧,在当今的借鉴价值是巨大的。目前,人类正面临由于长期的悖逆自然、向自然界过度索取乃至于掠夺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和生态危机,如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山融化。南极以年2000亿吨的速度融化,将导致淡水资源减少,海平面上升,远古病毒细菌出现,火山复活,火山的加热又加速南极冰层的融化。2018年8月15日,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文章认为,北极地区湖泊底部永久冻土层的解冻,可能会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打破当前气候模型中的平衡,最终导致气候剧变的提前到来。与缓慢且可逆的浅表解冻不一样,北极地区永久冻土层湖泊底部的急速解冻是不可逆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湖泊一旦开始释放温室气体,便无法加以阻止。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人类将逃无可逃。种种现象说明,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这个蓝色星球正在发生几乎是不可逆转的生态失衡,急需借鉴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积极行动起来,遏止生态恶化的势头。现在认识到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危害,学习借鉴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来治国理政还不算太晚!

    (二)人道守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5章提出了“人道守中”理念,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在这里以揭示大道无情无欲,对芸芸众生、天下万物不妄加干涉,任其自然生长、灭亡;再生长、再灭亡的特征,说明人道亦需如此。这里的“中”,即“冲”,含有虚、静的意思。“守中”即“守虚、守静”,即老子说的“抱朴守静”,把握为人处世的“度”。什么是人道?老子在第81章提出的“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就是人道。那么,怎样才能践行“守中”的“人道”呢?老子在第58章作了交代,他说:“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除此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又从不同方面做了分析阐述,因为,能否恪守“守中”的人道,在老子看来太重要了。一要志存高远,不失其所。(老子在《道德经》第33章作了阐述。)二要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第44、19章做了集中阐述。)三要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老子在第8章着重谈了这个问题。)四要戒色戒味,为腹不为目。(第12章谈得非常到位。)五要不慕虚名,“被褐怀玉”。(第70章谈到这个问题。)六要功遂身退,奉行“天道”。老子在第9章指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全章皆警句,可谓是振聋发聩啊!

    (三)治道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3章和37、48章集中提出了“治道无为”理念,他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那么,怎样做才能体现“无为而治”精神呢?老子在第17章提出了四种层次。层次不同,治理效果、民众反映也不同,颇为发人深省。他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同时,老子在《道德经》第13、49、66章强调统治者不能只顾高高在上,一定要摆正与民众的关系,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强调治国理世不能朝令夕改,瞎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统治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统治者要“贵身”“爱身”。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放心地把天下托付给他。最后,老子告诫统治者一定要注意百姓的感受,在《道德经》第53章、73章、74章、75章皆谈到这个问题,而且谈得很尖锐。

    当然,从“治道无为”理念出发,老子反对战争。《道德经》共用七章篇幅,亦即第30、31、46、57、67、68、69章集中谈了反战思想,当然,也是老子的军事思想。在老子看来,战争杀伐无论正义与否,都会扰乱民生,消耗国力。但老子主张正义战争,只是强调不要迷信战争,不要穷兵黩武。

    通过上述三个板块内容的系统学习,使学员基本上认识到老子文化以《道德经》為核心,而《道德经》是有完整的思想体系的,这一思想体系是对“道”“德”理念合乎逻辑的展开和不同视角的阐释。老子意在引领人们走进他思想的宏伟殿堂,欣赏那一件件散发着思辨光芒的稀世之宝,从而受到启发,把握住《道德经》的精髓,并能动地在治国理政进程中去运用。

    把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新的尝试与探索。通过这一新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员吸取老子文化精华,借鉴老子“天道自然“生态智慧,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睦、和合、各乐、和谐的和美世界;有利于学员借鉴老子“人道守中”人生智慧,谦下贵柔,为而不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达到上善若水、尊道贵德、无物无我的至高修养层面;有利于学员借鉴老子“治道无为”治国智慧,以百姓心为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把握客观规律,应对风险挑战。积极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有利于自我革命、自强不息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利于学员借鉴老子“有无相生”世界观所表达的大视野、大格局,融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天道循环中去,珍惜生命,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家人,以通透达观的心态面对人世间的一切,快乐洒脱的经历“有无相生”过程,进入老子式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崇高人生境界。若如此,把老子文化融入党校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侯才.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

    [4]王博.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陈大明.老子与道德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编辑 赵瑞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