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建构的价值、取向与路径 |
范文 | 杨勇 商译彤 摘? 要: 高职院校以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育人目标,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课程思政”具有多重价值意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的融合;利于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契合;利于高素质人才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耦合。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高标准引领为高职“课程思政”目标取向。构建“制度完善、联动协同、资源整合、评价有效”为核心框架,思政元素融入“四个课堂”为中心环节,形成圈层效应的高职课程思政体系,从而整体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体系;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5-007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理念提出后,“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提升高职学生道德品行、职业精神、综合素养的重要着力点。张海洋“尝试从‘理论—价值—实践的三维生态关系框架出发,着力探讨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逻辑构建理路[2]”。何丽丽“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贯通融合角度探讨‘课程思政改革路径[3]”。杨晓慧提出“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角度探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4]。王石通过“各学科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制度与考核等方式进行研究[5]”。但“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等各个方面,高职“课程思政”缺乏系统性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在“大思政”的思维模式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视域下,积极探索高职“课程思政”体系建构模式,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高职“课程思政”系统性教育教学工作新格局。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作为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养成的铸魂工程,是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同时具有高等性、职业性、融合性等特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深化高職“课程思政”特色发展与内涵建设,具有多重价值意蕴。 (一)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的融合 “课程具有提升学生精神素质的内在属性,课程是思政的培育精神‘场域,这在精神向度上提供了课程理解的新范式”[6]。高职“课程思政”的实施可融合思政元素与职业精神,培育勇于开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养成新时代高职学生必不可少的职业价值取向。“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价值引领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的同时,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协调同步,将职业精神凝练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中,与高职课程同向同行,提升高职应用型、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 (二)利于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7]。”高职院校坚定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提升育人质量,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当民族复兴使命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侧重知识经验传授、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通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嵌入,引导学生意识形态趋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专业知识化为技能方法,将思政理论践于一言一行,有利于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三)利于高素质人才供给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耦合 高职学生“课程思政”教育过程,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也是道德素质养成的过程。“课程思政”通过隐性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思维方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目前我国新制造业、新农业、新服务业中,高素质人才有较大缺口,新时代对高职这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提出了新要求,培养青年学生成为能工巧匠,要使其具备工匠精神、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的质量与层次。有助于将人才的产业需求侧与职教供给侧双向耦合,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社会趋势有机统一,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二、高职“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8]。”“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立身之本,要啃下“课程思政”这块“硬骨头”,就要着力解决关键问题,明细目标,积极实践,及时总结,逐步深化,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高标准引领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提升育人质量。 (一)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在于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应有感染力、凝聚力、号召力,思政元素基因式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坚定政治方向、养成政治信仰、内化职业素养,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避免狭隘化、“泛娱乐化”、简单化,并且在基础思政知识外融入职业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国家时事等内容,感染青年、凝聚青年、号召青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课程思政”高质量育人,要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但目前学生思政理论与“课程思政”中意识形态相关知识学习浮于表面,学习质量较低,停留在灌输式知识接收,未将其内化并入脑入心,自身理解与思考不足,未形成价值认同。多元文化渗透,学生自身思想尚不成熟,评判是非能力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应付了事的心态,表现出对思政教育的排斥与疏离,未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甚微。 (二)高水平建设 “课程思政”高水平建设关键在于学校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师傅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与能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之外,更强调其自身具备思政素质、政治信仰和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的方法与技巧。随着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推广,在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师傅对学生职业素养、道德操守、品行规范培养也愈发重要,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但目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存在意识偏差、能力不足、实践匮乏等问题。意识上,部分教师和师傅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形成“同向同行”理念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能力上,自身思政理论知识储备欠缺,且课程中教育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嵌入思政元素方式方法生硬,缺乏技巧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实践上,示范课程停留在观摩学习阶段,思政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研究不深入,由思政课程引发的圈层效应未充分发挥,未建立高职师资培训的组织与团队,缺乏交流学习、合作研讨以及实践经验总结。 (三)高标准引领 “课程思政”高标准引领,关键在于多元化、体系化、专业化的育人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构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资源整合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按照高标准规划校内组织架构、师资培训、政策制度,有序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思想政治元素作为隐性知识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其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亦包括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顶岗实习,学习环境包括学校与教室,亦包括企业与实习基地,学习方式包括线下实操,亦包括线上教学。目前学校“课程思政”未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标准,未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部门,顶层设计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课程思政”设置具有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线上学习阶段未进行有效延伸,掣肘高职“课程思政”工作高标准推进。 三、高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年 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9]。”课程体系为建设之首,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在充分把握四个重要关系的基础上,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联网与“课程思政”、职业培训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拓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施路径,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形成育人圈层效应。如图1所示,构建“制度完善、联动协同、资源整合、评价有效”为核心框架,思政元素融入“四个课堂”为中心环节的高职“课程思政”体系,打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高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着重把握的四个关系 1. 把握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挖掘育人深度。高职思政课程是指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0]。”“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目的,二者同向同行,双向赋能,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形成育人圈层,辐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活动、网络课堂及职业培训。把握课堂这一思政育人主阵地,以高职开设的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方法科学地解决问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高职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传递缄默知识,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职业精神,提升育人实效。 2. 运用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提升育人效度。显性课程一般指“第一课堂”涵盖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有明确教学任务,在课堂内进行的教学活动。隐性课程一般指“第二课堂”包含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未列入教学计划大纲内,是显性课程最有力的教学补充,二者双向耦合。隐性课程建设助力打造“课程思政”育人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契合思政元素,企业多元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结合,融合职业精神、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创新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涵,依托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载体学生社团,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打造系列思政实践精品活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国工匠”進校园系列大讲堂、服务企业实践行、红色基地及纪念馆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致敬先烈等爱国主义活动、全国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新创业赛事等“双创”活动,将思政元素与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有机契合。通过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统筹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管理。 3. 利用好互联网+“课程思政”,拓展育人时空。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与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虚拟课堂逐渐引入高职课程中,一般被认为是“第三课堂”。结合数字网络化的教学媒体资源,整合线上多媒体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多媒体图书馆等渠道,打造数字化教学环境,打造大数据+“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自主化、自由化、个性化,打造“课程思政”教学新形态,使“课程思政”教学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 将网络课程与线上宣传平台中嵌入思政育人元素,开拓思政育人边界,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规模与质量。打造“课程思政”育人的智慧环境,将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中最大化融进思政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思政相关新闻、活动宣导,通过校园网站、微信、短视频APP、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进行推送,使思政教育开放、互动、灵活地嵌入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使学生从中获取隐性知识,并逐渐积累、吸收、内化,重塑学生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坚定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 4. 掌握好职业培训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开拓育人边界。职业培训是高职学生重要的教育教学部分,提升其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可以认为是高职学生的“第四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实习实践全过程。师傅+徒弟的模式下,在学生实操实践中深化培育“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道德品格。师傅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指导学生技术技能训练,并通过职业角色的代入,模拟场景训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开放合作的职业精神,掌握本职工作的行为规范。校企双元育人过程中,企业文化的渗透也较为重要,把企业凝练、沉淀、传承的精神与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引领创新、团结协作等优良的企业精神,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二)高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核心框架 1. 制度完善:组织架构,有效有序。首先,高职“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关键在于学校党委,校党委统筹领导,完善顶层设计,把“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制定到学校发展规划与工作要点中。党委会议上研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工作规划、师资培训、制度保障、财政支持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其次,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及校长牵头教务处、学生处、科产处、团委等部门,负责“课程思政”整体工作计划的研讨与制定。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由工作能力强、思政素质高、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校思政课程骨干教师、思政及党务系统工作骨干组成,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研讨、宣讲、评审,保障“课程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特色。再次,要完善“课程思政”师资培训体系,从认知、能力、实践三位一体进阶式、多元化规划与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到示范课程集中学、重点课程反复学、基础课程普及学,坚持先进修后授课,先学习后上岗原则。着力提高专业教师思政知识储备和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技巧与能力,增强其思政意识、理论自信、教学能力。小组专家日常课程走访评估“课程思政”效果,通过综合评审,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出台文件与职务、职称、奖惩挂钩,夯实制度保障,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最后,打造系列特色育人示范课程,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由试点班评估效果,进而整体推广,由点到面实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保障“课程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2. 联动协同:政行校企,同频共振。校企健全双育人主体,建立双基地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心,学校定期指派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办公室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思政及党务系统骨干成员赴企业,与相关负责人研讨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课程思政”培养指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企业师傅参与培训学习,定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理论知识,同时融合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职业精神,提升师傅综合素质。引导师傅进一步掌握思政教育教学的技巧与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将思政元素嵌入学生企业实习教学的全过程中,拓展思政育人空间。通过校企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激发“课程思政”协同效应。 行业提供未来发展规划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需求,参与定制“课程思政”培养内容与导向,促进与相关产业对接,充当校企合作纽带和桥梁,为教学标准提供重要参考。教育局等政府部门,积极发挥作用,在校企双基地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心的建设中提供专项资金、政策保障、服务支持,并定期指导检查,推动落实。设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项目,引导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开展全国、省、市级基于高职校企合作的“课程思政”课程、教法、教材创新赛事,以学科示范育人课程,提升“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质量。政行校企,多方联动,提高高职思政工作育人水平。 3. 资源整合:综合平台,凝聚合力。首先,搭建设施完善、信息共享、师生交互的综合管理平台,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互通,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师傅、学生等多方线上交互,知识讲解、政策解读、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其次,高职院校基于学科与专业课程建设,催化“课程思政”与不同专业学科间的深度融合,通过学习研讨、示范推广、氛围营造,逐渐形成“课程思政”与各个专业每门课程的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各学科思政教育有效资源,优化传统的理论讲解、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方式,做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浸润思想,不牵强不刻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针对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结合育人目标,重置教学目标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最后,以校企思政资源整合为媒介,加强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企业行业负责人及师傅的交流研讨,推进订单班、实训基地、工作室等校企合作計划落地,促进协同发展、资源双向流动、产教深度融合,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加速助推。 4. 评价有效:多层双向,合理规范。合理有效的评价是提升与评判“课程思政”质量与水平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评价分为综合管理评价、工作实施评价、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通过提升评价标准,分层双向形成反馈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更规范化、科学化。成立“课程思政”督导小组,监督指导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课程思政”相关工作目标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效。 综合管理评价,考核学校是否设立“课程思政”专门管理或研究部门;是否有校级发文“课程思政”实施及改革相关文件;是否出台组织思政师资队伍培训的激励政策,从顶层设计是否完善的角度进行评价。工作实施评价,评价学校每位教师“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情况;“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学习效果,文件政策落实情况;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情况。课程教学评价,评价教师课程设计、教学教法、课堂效果,每门课程是否做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学习效果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以形成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为主,制定评价方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除了检验基础的思政知识掌握情况之外,着重评价其思政意识与综合素质。高职的学生尤其突出测评其爱国主义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等认知、思想、价值观情况,分阶段通过行为表现进行测评,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质量、师资水平、工作标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积极探索,加强实践,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领改革、完善制度、加强联动、整合资源、优化评价,突出育人中心环节,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建构高职“课程思政”体系,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蕾. 课程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63-68. [2] 张海洋.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逻辑理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63-67. [3] 何丽丽. 目标贯通与融合:高职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39-43. [4] 杨晓慧. 课程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23-27,43. [5] 王石. 用高职“思政金课”铸魂育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9-81,86. [6] 伍醒,顾建民. “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 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7] 刘贤明.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生态价值观及工匠精神传承与拓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77-80. [8] 薛二勇,刘爱玲. 习近平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与方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17(05):9-16. [9] 石书臣.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10]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1] 陈荟洁,黄海菲.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9(14):88-91. [12] 程德慧.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9(03):72-76. [13] 钱俊,钱琛.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19-20. [14] 孔德兰,王玉龙.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有效融合职业精神的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2018(10):100-104. [15] 欧平. 高职高专“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基本特征与生成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0):59-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