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分析 |
范文 | 张建忠 【摘 要】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用于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对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本院的72例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的分数分为C组(保留心功能,30例患者,射血分数≥50%)与D组(心功能下降,42例患者,心功能射血分数<50%)。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C组中成功开通右冠状动脉者有19例;D组中成功开通右冠状动脉者有32例;对比C1与C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D1与D2两组患者的术前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1与D2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p<0.05。结论: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开通右冠状动脉后,显著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 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心功能改善 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发生几率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临床中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提升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开通率。此研究圍绕介入治疗用于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对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纳入72例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7年8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本院的72例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的分数分为C组(保留心功能,射血分数≥50%)与D组(心功能下降,心功能射血分数<50%)。其中C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在52~71岁之间,平均(57.21±3.65)岁;D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在51~73岁之间,平均(56.99±3.4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过造影检查确诊为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者;依从性良好者;同意纳入研究者;无血液疾病者;无凝血障碍者。 排除标准:左冠状动脉狭窄者;患有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脏器衰竭者;拒绝纳入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的纳入患者均经过正向或是左冠状动脉到右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逆行途径将冠状动脉开通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为3级,治疗后,给予患者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若患者为合并心力衰竭者应该给予针对性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相应药物治疗。治疗后1年后定期复查。 1.4 观察指标 将所有纳入患者的左心室射血的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YHA分级及LDL-C水平作为此研究的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2.0分析,研究中所得数据均用(x±s)表示,t检验。对比两组差异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C组中成功开通右冠状动脉者有19例(C1组),未开通右冠状动脉者有11例(C2组);D组中成功开通右冠状动脉者有32例(D1组),未开通右冠状动脉者有10例(D2组)。 2.2 C1组与C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D1组与D2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p<0.05,见表2: 3 讨论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病程>3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局部的管腔闭塞,前向的血流消失[1]。在急性期患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导致血栓的形成、血管管腔闭塞[2]。未开通成功右冠状动脉的患者心功能指标未达到改善,所以可得知: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者患者心功能的降低与右心室功能的降低有关[3];开通右冠状动脉后,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显著得到改善,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肺氧合功能,改善左心负荷。 此次研究得出:对比C1与C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D1与D2两组患者的术前心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1与D2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p<0.05。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开通右冠状动脉后,显著改善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曹舜华.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6. [2] 马光朋. 介入治疗对不同冠状动脉血管CTO病变的临床价值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 仇昌智. 不同类型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J]. 广西医学,2019,41(12):1505-15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