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建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
范文 | 吴树新 当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刚出现时,由于对疫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在认识上的不足,防控措施上的不完善,学生会感到面临疫情时的不确定感、不可控制感加强,甚至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灾难化思维,会夸大疫情带来的后果,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应激反应、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要消除这些心理障碍,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或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应该建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以便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疫情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包括: 1.恐惧焦虑情绪。恐惧和焦虑是在疫情影响下最常见的情绪问题。由于对病毒感染、罹患肺炎的后果如隔离、死亡等的担忧,有时还会出现手心冒汗、颤抖、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让自己不敢出门、宅在家里,或者要出门时紧张加剧进而采取过度的防护措施等。 2.愤怒敌对情绪。有的人出于对疫情危害性认识不足、不到位,觉得病毒不会侵扰自己,不理解采取的防疫措施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甚至进一步发展到认为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也有的人会错误认为自己被隔离是受到了人格的侮辱或者被歧视,而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甚至有的人会出现敌对态度,争吵、不合作、辱骂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或医务人员等。 3.抑郁。当一个人对新冠肺炎病毒感到防不胜防、甚至怀疑家人或自己罹患新冠肺炎,可能会出现悲观、沮丧、心绪低落、兴趣下降、睡眠变差、食欲不佳、懒得活动,甚至出现消极想法,持续不到两周,就构成了抑郁情绪问题。 4.睡眠问题。在疫情期间由于焦虑、紧张、生活规律的紊乱,有的人会出现失眠,难以入睡、夜间易醒、多梦,醒得早,晨起感到没睡够,困意浓浓,头脑不清醒,浑身不适等。 5.躯体不适症状和疑病倾向。当大家面临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风险,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的变化就会伴随着躯体的反应,容易对照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而怀疑自己是否被感染。绝大多数人经过自我对照和检查,其实是可以排除这种疑虑的。但是,有一部分人会感到持续较长时间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慌、胸痛、疲乏无力等。当自己静下来休息或独处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为此,他们会反复在网上查找资料、打咨询电话或反复询问别人,确认自己是否得了新冠肺炎,产生疑病倾向。 二、建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危机干预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可以使学校教育更完整地体現我国宪法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更全面地落实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更有效地、更积极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任何事件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影响甚至会延续干扰到人的一生。 人的基本属性有三种,即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由于我国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当学校中发生种种与学生和教师相关的重大危机事件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往往注重的是从教育管理、生命安全、社会安全、社会道德和社会法律的角度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从人的心理属性角度去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服务,忽略了从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所必须采取的种种措施。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建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不仅是全面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也是降低学生与教师非正常死亡发生率的重要举着之一。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德育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性的和医学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不同点在于,它干预的主要事件及干预过程的操作机制都是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它所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育系统内的青少年,以及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必要时也包括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与上述人员相关的亲属人群。 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定义 1.心理危机是看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时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人在遭遇各种危机事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一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都属于“对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或人群除了有典型的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障碍外,通常在情绪上表现为暴力冲突或抑郁强迫、狂妄多语或孤独少言、痛苦不安或意情难抑、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等严重的情绪行为失衡状态。这种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在学生的冲突性行为中还常表现为轻生自杀、肢体自残、暴力攻击、离家出走以及吸毒、酗酒、性行为错乱等。如果这些冲突性行为只是在学校管理、社会安全或社会法律的层面上得到阻止和解决,而没能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这些人或人群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内容和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功能可以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式等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和区分。 1.预防性干预。预防性干预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预防性干预不仅包括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有计划、有目的地干预,也包括对心理去原健康的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干预是指在各种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预防性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实施有助于学生,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和调节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或高危人群实施必要的面对面的心理疏导;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校园重大危机事件的干预过程实施有计划的准备性演习。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心发展方面有非常显著的相同特点,而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活动每个学年都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青少年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都会遇到那些共同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会对他们产生哪些影响等都是可以预测的,都是可以进行预防性干预的。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开展青春期冲动性犯罪预防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 2.引导性干预。引导性干预是指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所实施的心理危机干预。引导性干预包括对危机事件当事人所实施的现场心理危机干预,也包括对不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的各种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在于引导有关的人员发生心理状态失衡的时候,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引导他们不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光明。引导性干预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手段,这项工作需要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的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在面对危机环境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也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及时有效的配合与协同。 3.维护性干预。维护性干预是指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对各类与危机事件相关的人员所实施的心理干预。维护性干预通常应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至两周之内实施。随着危机事件的各种危机信号的解除,危机事件当事人逐步回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帮助他们及时、健康地返回日常生活,排除心理危机事件留下的各种心理隐患,是维护性干预的主要任务。 4.发展性干预。发展性干预是指在危机事件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回到正常生活环境后,以促进心理健康继续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发展性干预的重点是危机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如自杀未遂者、暴力事件受害人、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直接受害人等)。危机事件主要当事人在专业心理机构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得到康复回到日常生活后,仍需要得到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干预。发展性干预和预防性干预形成一个循环体,在平常时期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整个心理危机干预形成一个有效的、积极的循环。 五、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極预防在学校范围内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危害性的危机事件并能尽可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有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直接领导者应该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应该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 2.学生团队中的“心理互助员”。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互助员”队伍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整个青春发育期,伙伴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班集体、团支部以及学生社会团体中的“心理互助员”应当是在学生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应当接受一定时间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他们的活动可以通过选修课、团队活动、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心理互助员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能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当发现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同学和朋友时,能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而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反应。 3.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学校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队伍是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班主任和学校团队工作者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掌握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术,成为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队伍。如果教师和学生接触密切,比较容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果学校教育和管理部门及早干预,危机问题就可以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骨干力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都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者。他们对学生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信息来源除了直接使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接受和筛选来自学生心理互助员、班主任和团队工作者送交的有关信息外,他们的预警信息来源还包括校园系统内的心理辅导(咨询)电话热线、心理辅导(咨询)室、心理辅导(咨询)信箱、校园内部网络中的心理健康论坛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做好这些信息的辨认和筛选工作,及时向校园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小组和学校教育管理者汇报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对有冲突性行为爆发倾向(如自杀、自残或暴力)人员做好来访性心理干预,尽可能将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爆发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村中职学校建档立卡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策及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朱守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