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前儿童游戏对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研究
范文

    王思元

    [摘? ? ? ? ? ?要]? 学前儿童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社会行为、学习等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都十分不足,帮助其适应这一阶段的生活,需要在学前阶段利用一些方法来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游戏是儿童十分乐于参与的活动,能很好地适应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通过有目的地游戏,能够较好地对儿童的社会技能进行培养。就从当前儿童社会技能培养现状出发,探究儿童游戏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并分析应该开展怎样的儿童游戏、怎样的规则,才能促进儿童社会技能有效提升。结果发现,幼儿的游戏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关? ? 键? ?词]? 学前教育;儿童游戏;社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10?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96-02

    从出生开始,人就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学前儿童也不例外。他们虽然身心不成熟,对事物只有简单的认知,只能进行简单的沟通、行为,但仍然参与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与同龄儿童间的玩耍、与父母、社会人士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运用简单的社会技能。而且,儿童的发展成长也是从小就开始的,并不是单纯的生物体变化就能够满足儿童学前阶段的社会交流,因此需要为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打牢必要的基础。对儿童的社会技能,通过国内外的研究,已有一些较准确的分类标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式,是将其分为合作、果断、责任、移情、自我控制5种,都与儿童所参与的学习生活活动息息相关,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因而,需要根据社会技能要求和儿童的心理、行为特来科学的安排游戏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来对儿童的社会技能产生更为有利的影响,帮助其提高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技能的水平,促进其今后的生活、成长。

    一、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定义

    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技能进行准确的定义和分类,能够使培养方式更准确,具有针对性,帮助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不同阶段应有的社会技能,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既能帮助相关社会人士建立相关的技能干预理论,又可直接在学前游戏中被应用。儿童的社会技能主要是根据儿童所涉及的主要行为群来研究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合作能力

    儿童学前阶段的合作阶段,指儿童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与同伴分享自身资源的意识以及能够较好遵守规则的能力。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将这种能力分为工作游戏和学习交往两方面的子技能行为群。工作游戏中的合作技能,要求儿童在课堂活动中能按规则减少对同学的干扰,并根据活动规则合理安排时间,以顺利地进行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并完成活动目标;课堂交往中的合作技能,是指儿童应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作业、活动,同时保持自身所到之处桌椅等工具、环境的干净整洁,能按照教师要求整理材料、完成任务。

    (二)果斷

    指个体在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自身的行为及根据他人行为做出的反应。学前儿童的果断能力分为交谈、参与两个方面。交谈技能,要求儿童能简单介绍自己、自我评价,拥有赞美他人、与人交谈的能力,并能适当回应和质疑不公平的行为和规则。

    (三)责任

    责任指通过与人沟通,对其行为及结果所进行的关注和后续行为,学前儿童应拥有以下责任能力:请求其他人帮助、请求适应他人物品、接电话、倾听谈话、回应赞美、拒绝不合理要求、向人报告事故等。

    (四)移情能力

    指关注他人情感,尊重他人感受、观点、行为的能力,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一直被宠着,很容易造成移情能力低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和包容他人。这项能力是许多儿童需要提高的,由积极反馈、倾听两方面组成。积极反馈是指儿童在与他人沟通中,受到他人感谢、答谢,或他人做了善事,儿童应当积极给予赞扬,在使用他人物品、打电话等场景下,要有基本的礼貌,经过允许再使用他人物品,要积极问候、答谢他人;而积极倾听是指儿童应同情他人的不幸,与成人交谈、被成人指导时应较耐心地倾听。

    (五)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指个体在冲突情境中,表现出的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调整,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分为解决、制怒两方面。解决冲突的能力,是指能够接受他人与自己巨大的差异,与不同性格、行为的人较好相处,对同伴的建议能够较好地分析然后调整行为,对压力能够较好调整;制怒能力,则指儿童应对戏弄、冲突时,控制愤怒等情绪的爆发,在受批评、身体碰撞等情况下,能较好应对,调节不良情绪。

    以上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分类虽来自国外的研究,但我国学者通过实际研究对其给予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技能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或者说是细化分类,如同伴关系技能、学业能力、服从技能等,其中同伴关系技指赞美他人、帮助支持他人等能力,学业技能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听从教学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服从技能指合理安排、利用自己空余时间的能力。

    二、当下儿童社会技能存在的不足

    当下我国儿童在社会技能方面的缺失、不足,并不是单纯体现在某一方面,因为这些社会技能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一种技能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其他技能的水平,而技能的缺失很可能阻碍儿童的学习、生活,导致其不能与同伴、大人正常交流。对儿童社会技能水平的测评,多是通过对其行为进行直接观察或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儿童游戏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因此游戏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这些社会技能,还能较好地反映应儿童技能缺失的具体方面,以便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技能干预措施。当下儿童社会技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技能在获得时缺失

    该问题多是由于教育不当产生的,如过于宠溺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的移情能力缺失。此外,儿童技能获得的缺失多表现在某些技能步骤的缺失,随着家长、育儿园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当下这一问题已在逐渐减少,少于操作缺失等形式的技能缺失,但依然需要持续关注、重视。

    (二)干扰性行为导致的社会技能获得缺失

    该问题多是受干扰而导致的,多会造成技能偏差,如易产生悲哀、愤怒等情绪,严重的会出现身体攻击等行为。

    (三)社会技能在操作层面上的缺失

    这一问题多是因为实践经历不足,已学会的社会技能无处施展,从而造成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导致其不能在更开放的场合中操作社会技能,目前我国很多儿童存在这方面的社会技能缺失现象。

    (四)干扰行为导致的社会技能操作缺失

    该问题与普通的操作缺失的行为表现大致相同,但多是受外界干扰,然后受自身情绪、他人行为反应、前提或结果控制等方面的阻碍,导致无法较好地操作技能。

    相比社会技能较强的学前儿童,这些存在社会技能缺失的学生往往在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中更受关注,如果培养得当,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升儿童的社会技能。反观在社会技能上存在优势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儿童社会技能的要求也更高,但这些儿童往往缺少家长、教师的持续性关注,因此儿童的社会技能可能因培养的忽视而逐渐减弱。所以,对所有的儿童都应当一视同仁,给予持续性、针对性的关注和培养,帮助他们学习、强化、保持应有的社会技能。

    三、学前儿童游戏对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影响

    因儿童游戏多样等特点,儿童游戏对社会技能培养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社会学家贝特森认为,儿童游戏实则是一种交际的过程,而交际是社会化的最大表现,通过游戏交际对个体的社会化成长意义深远。

    交际不仅是社会的表征特征,也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儿童只要在了解交际目的、规则等含义后,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更好地实现社会化。而游戏可以为儿童提供多元的交际机会。即使是“玩”“假装”的游戏,也需要儿童理解规则、真正参与进来,因此能多方面地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儿童游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也在于其独特的特点。

    (一)自发、自愿特点

    兴趣使然才能推动儿童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自发、主动地参与喜爱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能促使学生自主掌握游戏规则、学习游戏,因此游戏能促进学生自发提升自身的社会技能。

    (二)自由但有規则的特点

    儿童游戏的时空是特定的,但在规则之外,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和能动性,而游戏规则在游戏前需要儿童了解并达成共识,这一特点使规则有公信力、强制力,因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等社会技能。

    (三)游戏的假想性

    游戏与日常生活的区别在于其遐想性,游戏是被创造出来的,具有更灵活多变的特性,儿童能够快速且真实地扮演社会生活中的任一领域。虽然儿童也清楚游戏只是一种角色扮演,但他们热性好动、探秘新奇的特点,使他们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到许多社会知识、社会技能。

    (四)重过程、轻结果的特点

    游戏能使儿童只关注活动本身,而不忽略掉结果,好处在于能屏蔽不必要的干扰,使其更好地获得和提高操作技能。不苛求目标,能使学生快乐、愉悦地进行活动,避免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但游戏时空与现实还是存在很多区别,因此过分轻松的游戏,并不能培养出实用性高的社会技能,因此需要把握游戏的特性,制定科学的游戏内容和合理的游戏规则,促进学生深层地将游戏与实际联系,加深学生对社会技能的认识。

    综上所述,任意形式的儿童游戏都使促进学生获得社会技能的提升,但由于游戏的特性以及当下学生社会技能缺失的状况特殊,虽然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培养社会技能,但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持续性的关注、引导,科学选择游戏内容、制定游戏规则,才能高效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多种社会技能,帮助其全面、健康地成长,在今后更好地融入学习、工作等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许艺芬.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5(1):45-48.

    [2]陈金菊,周燕.师幼关系与儿童社会化[J].教育导刊,2015(8):4-6.

    [3]刘韵.浅析学前儿童掌握社会技能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37-40.

    编辑 司 楠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5: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