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 |
范文 | 刘永 师长君 [摘? ? ? ? ? ?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入门教育及奠基教育,它为社会输送技术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一种,可以直接反映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既是对人才的塑造,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职业院校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将成为优质人才输出的重要保障。 [关? ? 键? ?词]?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陶瓷文化;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78-02 “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的重要批示,我国政府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视可见一斑。传承中华传统技艺,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技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陶瓷文化是淄博地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是淄博市对外介绍的重要名片。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坐落在北方最大的工业瓷产区——淄川区昆仑镇,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弘扬传统陶瓷文化、培养专业陶瓷技能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成效卓著。 一、淄博陶瓷文化 淄博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古代齐国的都城,更是闻名世界的瓷都之一,依靠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与时俱进的研发,陶瓷和琉璃制品享誉国内外,更成为国家宴席和领导人出访的国瓷代表。淄博陶瓷文化最早还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时期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夏商时期的岳石文化,淄博陶瓷是我国早起文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绵延上千年的陶瓷文化植根于淄博陶瓷匠人的骨子里,特别在宋金时期,淄博的陶瓷生产进入了全盛阶段。宋代淄川磁村的白瓷更是作为御用贡品传于后世,直到清代“博山窑”也作为贡瓷明耀中华。建国之后,淄博陶瓷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淄博陶瓷通过大量的技术投入,产品研发,鲁青瓷和骨质瓷已经成为淄博陶瓷崭新的名片为世界熟知。 但是淄博市的陶瓷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曾遭遇国有陶瓷企业倒闭潮,导致陶瓷人才流失严重,行业人才知识结构老化严重,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专业陶艺人才,传承传统陶艺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风气。”①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全体劳动人民的最高精神要求,也是新时代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要追求的最高精神信仰。 中职院校面对的是更加年轻的,也是更早面向社会的青年学子,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更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直接灌输技能知识,粗糙地在实践中应用,无法做到培养人与传承技艺的结合,唯有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技能要领百炼成钢,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能人才。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一直以来的尝试印证了这一点——将培育工匠精神应用于实践教学。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的实践 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陶艺分校)坐落在国家陶瓷风情小镇昆仑镇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区,是淄川区委、区政府依托原淄博瓷厂精心打造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有昆仑瓷器、泰山瓷业等知名陶瓷企业,王一君等大师工作室,阎先公艺术博物馆,昆仑陶瓷博物馆等也同在园区内,有浓厚的陶瓷设计、研发、生产的氛围。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陶艺分校在学子工匠精神的培育的工作上,一直走在职业教育的前列。 (一)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增强专业自豪感 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的最好的实践就是日常教学的文化熏陶。 1.利用木火节感受工匠精神,增强专业认同。中国(淄博)国际丝路木火节是由国际传统陶艺协会举办的陶艺盛会,来自世界各国的陶艺家齐聚淄博,感受本地浓郁陶艺文化的同时,进行陶艺创作,采用传统柴窑烧制工艺,追寻陶瓷最为质朴的魅力。木火节的主会场就在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这给了陶艺分校师生近距离接触世界陶艺大师的机会。 2.扎实理论基础,用心感受陶瓷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理论学习包括对陶瓷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陶瓷制作工艺的学习以及文化创意作品的启发式学习。在学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辅以文化浸染,让学生对陶瓷艺术创作这门专业有更深的理解。 该校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和各级政府部门搭建的有利平台,积极与周边大师工作室进行交流合作,学生在大师工作室中不仅可以观摩大师创作,更有机会拜师陶艺名师,听大师身上的陶艺故事,感受大师身上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实践于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已经不适合新时代下素质教育的推行,唯有创新,赋予课堂新的元素,工匠将神才得以延续。七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在教学实践中对传承工匠精神的优良实践, 1.让课堂搬家——把课堂搬入企业,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由企业技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学校先后组织师生到泰山瓷业、刘永强大师工作室、聂怀武大师工作室、张磊大师工作室进行企业见习与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技艺技能。 2.将陶瓷艺术大师请进课堂。先后聘请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刘永强大师、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方益鸣教授、山东陶瓷艺术大师曲冰、淄博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徐明到校授课,在授课的同时,结对专任专业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效果显著。 3.组织外出考察。为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组织学生参观陶瓷生产企业、参加陶瓷营销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省、市博物馆;去艺术家工作室、陶瓷市场考察;观看陶瓷艺术展览、外出写生等,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行万里路”中提升专业素养。 4.教学内容与产品研发、创新创业相结合。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创意产品可以直接从课堂到市场。师生共同参加了淄博市首届文化创意集市,并经常举办创意集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教学成果与校内校外展览相结合,定期举办作业展、成果展、毕业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师生参加校外艺术展览、交流活动,取长补短,提升专业水准;学校成功举办了“陶言瓷语”陶艺展与每届学生的毕业展,在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1件(系列)学生作品获得银奖,2件获得铜奖。 6.学校竞赛与行业竞赛相结合。学校参照行业竞赛标准,至今已举办了两届校内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行业内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艺技能。在2018年山东省第四届陶瓷行业技能大赛中,有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5名同学获得三等奖;在2018年第四十四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大赛中,1名同学获得银奖;在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2人次获得优秀奖。 7.建立了完善的大师工作室制度。陶艺分校搭建平台,建立大师工作室,邀请行业内大师到校授课收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2017年,刘永强大师举行了收徒仪式,将我专业5位优秀学子收为徒弟。 四、工匠精神的检验和反馈 淄博理工学校陶艺分校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付诸行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17年该专业申请通过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018年被评为淄博市陶瓷大师工作室,是淄博陶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习基地。 升学率和就业率是考量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自2015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目前,该专业在校生规模360余人,平均每年招生数均在120人以上。就业率(升学率)一直在95%,专业就业对口率达到85%以上。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学习与培训,在教师中形成了学业务、提技能的浓厚氛围。教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研修班1人次;参加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4人次;参加国家、省级班主任、新教师、计算机、创业培训等8人次。学校还积极同淄博职业学院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成功实现了“3+2”联合办学,制定了规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五、工匠精神助力师生进步 在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中,陶艺分校马小涵老师在现代生活陶艺比赛项目中表现突出,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授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田禄勋老师荣获“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杨鹏飞老师被评为“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车金祥、陈作程两位同学参加学生组陶瓷手工成型工(拉坯)比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的成绩。刘新宇同学和刘俊毅同学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组二、三等奖!陶艺分校被授予“特别贡献奖”。 此次国赛中,陶艺分校师生无论在获奖人数还是获奖质量上都取得了进步,这与在日常教学中工匠精神的贯彻密不可分。 教师的外出培训和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的历练,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传承内化于心,践于行动,面对严苛的升学和就业环境,陶艺分校任重而道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是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钱俊,钱琛.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2(18):19-20. [3]罗苑云.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5(9):60-62. [4]董娟娟.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8,18(5):137-139. [5]侯爽.基于移动通讯终端的培训機构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6]王鹂,左瑞玲.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8(20). 编辑 张 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作者简介:刘永(1975—),男,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学校学生管理。 师长君(1993—),男,汉族,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职业学校教学方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