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及其管理策略 |
范文 | 肖善军 刘志萍 李云海 漆月华 肖风梅 梁林 [摘? ? ? ? ? ?要]? 从农村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从这一新模式的产生和管理策略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推广这一新模式,目的在于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现状,提高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教育成效,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关? ? 键? ?词]? 农村中职学校;家校合作;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82-02 目前,中国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必须依靠这批新型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才能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才能让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型小城镇拔地而起,锦绣中华大地。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中职教育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向前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农村中职学校做好做实了这项工程,就可以大显身手,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人才。 一、什么是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 我们提出的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是基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农村中职学校教育现实状况,面向全体农民及农家子弟终身学习创造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背景下,新型农民能够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开展合作学习,追求卓越,共享学习成果的客观要求,独具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时代性 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它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化而变化。 (二)特殊性 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面向全体农民和农家子弟,为新型农民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学习平台。 (三)目的性 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基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新型农民共同特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 (四)创新性 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创新的概念,主张创设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学习环境,所有学习者既有自己的个性展示又要追求共同进步。 (五)学习性 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将不局限于农家子弟中职学校里两三年在校学习,倡导新型农民的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争取更多的机会。 凡是具有上述五大特征的农村中职学校都是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 二、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我们主张把农村中职学校建设成为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可以统筹协调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结对帮扶 学校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可以找到与家长合作办学的切入点。首先是了解家长教育子女的需求,让学校教育有的放矢;其次是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尽早摆脱困境,重振学业;再次是引导家长协助子女科学规划人生,树立明确目标,奋起直追,追求卓越。学校师生结对帮扶,最有价值的是用教师实际行动宣传了职业教育,宣传了学校本身,让职业教育深入人心,优化了学校的办学环境,增加农村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学校可以满怀信心,兴教办学。 (二)家校互动 学校还是学校,其功能上应有所拓展。按照以前的做法,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可以照常开,家长委员会依然照章办事,都应当不变质、不降效。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建成之后,学校应当增加家长培训交流的机会和家长与子女互动的机会,甚至可以实行开放校园、开放教学,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然,家校互动要以维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为原则,一定要精心策划,务实创新,富有成效。千万不能流于形式,尤其要有家庭教育或创业成功的优秀学生家长,走进校园,步入讲台,向学校师生分享其家教或创业的成功经验。 (三)正本清源 农村中职学校办学的初心并非是培养城市农民工,而是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缺少的不是在城市讨生活赚血汗钱的农民工,而是能够安心农村生活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新型农民。这种新型农民必须在城外城内“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进能在农业八字宪法范围内雄踞一方,出可离开乡村独当一面;上能自小尚学、五业齐驱、循序渐进,下可出彩人生,叶落归根,守住故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村中职学校应当初心不改,继续前进,必须响应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下大力气培养种养大户、蔬菜水果花木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者、“三农”实业创造守护神和现代农村物流、“互联网+”农业的经纪人,尤其需要为当地经济基础建设造就一大批产业技工、技师,帮助做实做大做强当地实体经济。学校应当端正舆论导向与办学行为,培养新型农民务农爱农,学农兴农的情怀,结合当地实际,竭力做实做好做强涉农专业,确保我们的办学目标不转向、不位移。 (四)深度合作 學校可以尝试开展与家长的深度合作,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作用,组织他们勤工俭学或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奉献精神。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职业操守,通过实践体恤父母。如有需要,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教师送科技下乡或开展实用技术咨询服务,加深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增进友谊、培养情感,进一步深化合作空间,夯实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家长或与家长合作创办小微经济实体。 (五)虚实结合 农村中职学校建成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不一定要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尤其不能挂牌子、扯红幅甚至放高音喇叭。学校完全可以把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组织起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结合学校人财物力实际情况,每一次行动之前,都必须拟定一个周全的计划,按部就班,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循序渐进,争取优质高效地完成拟定计划中的各项任务。一次行动结束了,应当及时总结评价,分析失败原因或分享成功经验,这样做,也可以为下次行动做好准备。 (六)形成机制 农村中职学校建成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之后,要形成长效机制,学校要有人事安排、建章立制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和质量评价方案,千万不能只做个样子,展示一两个亮点,一定要有整理规范完整归档的计划方案、执行过程和效果评价记录。 唯此,农村中职学校才能真正建设成为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实现其培养优秀新型农民的目的。 三、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策略 我们把农村中职学校建成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之后,应当讲究其管理策略,使其魅力四射,成绩斐然。 (一)明确一个目标 现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幼居家守业,多数青壮年农民和农村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都被迫外出打工,成了城市创业的农民工,一直在外面讨生活、过日子。除了少数农民工可以凭其智慧和能力,打拼有成,在城市立足,购房买车,置业生存。绝大部分人终究还是离不开农村这个安乐窝。因此,农村中职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 (二)学会两条腿走路 中国教育改革四十年,至今还没有放下高(中)考这根指挥棒。广大农村学子,至今仍不能抛弃升学求知的学业思想。农村中职学校尝试过许多新花样、新举措,想让学生走出“学而优则仕”的怪圈,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总是不尽如人意,农村中职学校兴专业办职教的路子越走越困难。农村中职学校开设涉农专业,即使国家每年给每位学生两千块的资助,不少家长及其子弟还是谈农色变或异想天开。于是,农村中职学校就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让学生看到升学长技和就业谋生的美好前途,一定要让学生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满怀信心,重振课业,既为升学作准备又为就业谋生存。如果学生家里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学校还是可以大胆鼓励或量力扶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以便回家创办微小经济实体,走上居家创富之路。 (三)夯实三式管理 农村中职学校自己创造的军营式管理、师徒式教学及亲人式关爱管理模式符合农村中职学校实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决不能像猴子吃西瓜一样,浅尝辄止。当然,学校并不需要办成军营,而是要学习军营的管理策略,让学生学会自己清理整顿,学会用铁的纪律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教师尽管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美誉,却只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最为短暂的引路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每个小成绩的取得,都需要父母的认可。人生路漫漫,不免有些坑坑洼洼,怎么走好,只有孩子自己来作出正确选择。三式管理,农村中职学校可以形成长效机制,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四)推动四进工程 农村中职学校可以大力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职教意识进教室,专业前景进课堂和工匠精神进头脑。“四进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我们不设置统一的章法,任何一所农村中职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行动。学校这样做,其初衷是让学生突破小农意识,理解企业,走进企业,融入企业,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大农业思想和种养加相结合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学好真本领,为将来择业、就业或利用家庭优势创办农业经济小实体,走上新的致富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五)兴起五业齐驱 农村中职学校构建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新型农民一定要勤奋学业、科学择业、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和成就事业。这“五业”是新型农民取得人生成功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五个阶梯,能够登上这些阶梯的人生,才是出彩人生、完美人生。处在信息化时代,新型农民必须付出毕生精力才能实现这些目标。这与我们所倡导的新型农民终身学习目标一脉相承。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的每位成员,如果做到了“五业齐驱”,一定能够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农村中职学校运用这些管理策略建立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随农村职教规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的目标是让新型农民学习共同体在农村中职学校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让一代又一代新型农民从这里走出,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奉献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郭耀邦,莫炳奎.创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编辑 郑晓燕 基金项目:2017年萍乡市市基础教育研究立项课题(pJGZJ—02)。 作者简介:肖善军(1969—),男,汉族,江西萍乡人,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