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张妍妮 [摘 ? ? ? ? ? 要] ?多校区管理已成为众多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普遍而又亟须解决的课题。通过对台州学院多校区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如空间运行成本高、校区发展不平衡、师生归属感缺位严重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科学定位校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数字校园;搭建高校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等建议。以台州学院为例,在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台州学院多校区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高校多校区的发展。 [关 ? ?键 ? 词] ?多校区管理;台州学院;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7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200-02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高校形成了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原有校区已无法容纳招收现今容纳学生数量,因此便纷纷建立新校区,以保障学校的规模扩大和发展。其根本目的便是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灵活性的表现。新校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发展路上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给高校管理者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台州学院多校区管理现状 台州学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现由椒江校区、临海校区两个校区组成,两个校区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城市,即椒江和临海。椒江校区现有八个学院,临海校区有五个学院,即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电信学院(部分)、继续教育学院。台州学院现有在校生共15000余人,教师近1500人。主校区于2017年由临海校区迁往椒江校区,椒江校区作为学校的行政中心,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教学、科研管理体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日常事务工作,统一调控两校区的办学资源和行政事务。临海校区有独立的管委会,但只是管理一些公共事务,对于学科建设、人员调配等方面没有太多权利。学校委派负责人专门负责临海校区,但决策权依然在椒江校区。 二、台州学院多校区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空间运行成本高 台州学院两校区分别位于椒江、临海两个不同的城市。如此一来,两校区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管理成本必然上升。很大一部分教师需每天椒江、临海两校区奔波,学校每天安排至少4次班车两校区来回,这必然增加往返交通费用。遇到学校活动时期,如校运动会、新年晚会等,临海校区会有一大批教师、学生去往椒江,学校需提供多数大巴车往返。且教师经常往返两校区间,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两校区校车来回时间至少2小时,如遇堵车,将会花更多时间。这样,人力、教学、时间等成本的增加难以避免。 (二)校区发展不平衡 台州学院现以椒江校区为主校区,学校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放在新校区,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文化建设,都以椒江校区为先,如校区文化、师资等建设。椒江校区虽是新校区,但经过最近一两年的建设,已然比临海老校区更有吸引力。临海校区因离主校区较远,且发展空间有限,原有的基础设施陈旧,校园文化建设也无法跟上主校区的节奏,这样导致两校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校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导致留在原校区的师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时间久了,对师生及整个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师生归属感缺位严重 临海校区建设时间久,校区面积小,有的设施或旧或小,很多已跟不上现代教学,很多基础设施如宿舍、教室、食堂也很难满足师生。且学校大多数活动放在主校区,即便大型活动时会有校车接送临海校区师生,但多少有些不便,心理上也会产生缺位。现今随着学校的发展,椒江校区除了承办校内活动,许多外单位也在我校椒江校区举办活动,如此,椒江校区师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人与事,又有更多平台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华。新校区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多数大型项目还在规划建设中,之后会越来越好,这样一来两校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师生总体上还是对老校区的建设不太满意,尤其是当学生将两校区作比较时,临海校区师生的心理落差会更大。且很多教师需每天在两校区间来回,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教师身心上的疲倦,不利于師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三、台州学院多校区管理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台州学院在管理上要坚持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重视师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师生谋利益,为师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尤其是临海校区。临海校区管委会在工作中要提供让师生满意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使临海校区的师生拥有归属感和亲切感。校区教职工要立足岗位需求,适应学校“最多跑一次”的办事平台,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尤其是窗口部门,如财务、后勤、保卫等,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方便师生办事,通过各种方式消解师生的孤独感。学校领导在大力建设椒江校区时,也要重视临海校区的基础设施以及文化建设的改建工作。另外,学校要从临海校区师生角度出发,在临海校区举办轻松欢快的全校性活动,让临海校区师生也体会“东道主”的感觉,进而获得师生对临海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临海校区师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要让师生感受到无论在哪个校区,他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各个校区要凝聚成一股力量,与学校共同发展。 (二)科学定位校区功能,优化空间布局 结合两个校区的学科特色以及地方性发展需要,整合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规划学校空间布局,对校区进行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各校区特色和优势。比如,临海校区作为台州学院的老校区,坐落在千年古城临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结合临海城文化发展的需要,延续台州学院的主脉,即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强化文化底蕴,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区”。此外,临海作为台州市教育传统强市,台州学院临海校区要坚定不移地立足原有特色专业——师范类专业,与临海市及台州市其他地区学校对接,提供师范教育实践平台,共同培养地方性师范人才。椒江校区聚集理科和工科的主要院系,可以和臺州市医化产业、医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企业和研究院对接,从而融入台州市地方性产业发展,甚至可以围绕地方性发展的需要,开设新的专业提供科技服务,比如无人机专业等。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数字校园 高校多校区管理的难点在于空间阻隔导致资源分散和成本增加,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可实现多校区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及管理的共享,保障多校区学校的高效运转。行政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远程视频系统等的建立,可使校区间的空间距离缩短,方便各师生在不同校区的联系与沟通,利于师生快速查找相关信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公文传递、视频授课、跨校区视频会议等都可通过资源的在线共享来解决。同时也可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引进利用国内外名校名师资源,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科研创新平台,在网络上提供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及高效便利的沟通方式,实现跨学科、跨平台的团队建设。这样可以减少教育教学成本,并且校内外资源都可得到有效配置。 (四)搭建高校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学校服务水平质量,贯穿落实浙江省“最多跑一次”项目。在两个校区分别建立“最多跑一次”服务中心,分别指定专人负责“最多跑一次”平台线上服务及线下保障工作,师生通过网上流程办理,从而实现师生不出校区便可办事的可能。鉴于台州学院主校区在椒江校区,有些部门如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等可派常驻工作人员,这样临海校区师生在网络上办理之后,只需到所在校区登记、递交材料即可;有些则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等方式,直接去往办理业务部门,从而降低协调成本,减少交通和时间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作为台州学院的一分子,新校区椒江校区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对台州学院未来的发展壮大充满了信心。在今天思考各校区的管理模式和功能定位,对台院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台州学院新校区的管理,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对我国新时期高校多校区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管理途径。以上从不同方面对多校区管理策略进行描述和分析,虽有些方面在提高学校多校区管理上已有成效,在学校发展实践中的有效性得到初步印证,但局限性依旧不可避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高校多校区的管理在整体上会得到全面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larkKerr,M.L.Gade.The guardians:Boards of Trustees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Washington,DC.1989:35,123-125. [2]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11-118. [3]毛亚庆,吴合文.合并高校整合管理的文化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24-30. [4]陈运超.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59-63. [5]朱淼良.建设跨城域高速宽带校园网络[J].管理信息系统,2000(8):15-18. [6]罗锐,肖坚.关于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问题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3):111. [7]李群.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C大学为例[D].长江大学,2014. [8]晁华荣.大学多校区管理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 [9]陈德喜.高校多校区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编辑 司 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