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建议
范文

    郭建兵

    [摘? ? ? ? ? ?要]? 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既是培养民族艺术文化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民族文化播布与传承的重要场所。但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向多综合、高素质方向发展。这也为当前在传统模式上培养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蹈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培养理念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针对当前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从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民族地区舞蹈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源源不断的高素质舞蹈人才提供一些建议。

    [关? ? 键? ?词]? 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086-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在历史衍变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基于地缘性所形成的舞蹈艺术,不仅拥有多民族风格各异的舞蹈艺术,而且具备当地为发展多元民族文化需求大量的专门人才的“市场”。随着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教育理念改革的深入,对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如何适应当下人才培养需求,怎样进一步优化舞蹈学科的建设成为民族地区艺术院校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正规舞蹈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9月6日,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拉开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舞蹈教学的序幕,办学初期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为适应全国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全面表演能力的舞蹈演员和教员,借鉴苏联创办舞蹈学校的先进经验,使学校逐步走向正规化,并向九年制过渡”。1959年,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建,“其办学宗旨是继承和弘扬中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艺术,培养和造就有较高水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人才”。之后在边疆民族地区相继创建了新疆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延边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综合艺术大学,在美术、音乐等学科创建之后,创建了舞蹈系,“办学宗旨是挖掘民族歌舞艺术,培养民族艺术表演人才”。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为繁荣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舞蹈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除专业艺术院校外,边疆民族地区各综合性大学如贵州民族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红河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相继创建了艺术学院舞蹈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寓于教育体系之中的舞蹈教育也逐渐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因而专业舞蹈艺术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结构都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科学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综合性、高质量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也需要更加明晰、系统、完善,也为民族地区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舞蹈学科的不断建全,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改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中国多元舞蹈文化的发展为目标。舞蹈专业人才不是纯技术人才,而应是从事实际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民族地区艺术院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趋同”现象,知识结构几乎都是以传统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目标而定,尽管分专业学科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但从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课程设置趋同,不能突显各专业学科的优势與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的专门化、个性化、优势体现不够。反观与之相雷同的技术工科大学,专业学科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明晰的,服务面向也很具体,专业特色非常突出。

    (二)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由于历史及区域条件的局限性,舞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形式,舞蹈本科教育教学与中专舞蹈教育教学目标、层次关系不清。尽管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其教学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克隆”现象十分突出,导致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在对西南几个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调查中,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不能突出各专业的学科优势,大部分都是以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作为自己的方向标。

    (三)不能突显地源优势与特色

    从调查研究中,新疆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能结合当地地源优势与民族特色,结合民族文化优势,深挖深掘,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办学模式,一些专业学科领先全国,人才培养有的放矢,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成效,适应了当地文化与人才需求。而相当一部分边疆民族地区舞蹈院校,无论是舞蹈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仍旧理念陈旧,既不能结合自身丰厚的民族文化地源优势,不能突显当地民族特色,又不能适应当前民族地区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发展,既不能“高、精、尖”,又不能“接地气”,使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四)师资队伍相对充足,但总体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范围内对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视,民族地区舞蹈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性扩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社会需求的扩大。从几所民族地区舞蹈院校的师资科研情况来看,尽管多数舞蹈教师具备较高的职称,但科研总量少,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少,省部级以上的优秀舞蹈作品少。有些院校举办了几十年的“非遗进校园”舞蹈教学活动,至今仍未有一部系统的本土的民族舞蹈教材,即便有,也是20世纪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教材。同时,自身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来革新自己的舞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三、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策略

    (一)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舞蹈人才培養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舞蹈专业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各地区选拔舞蹈专业人才也变得更加严格。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即要求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技术、舞蹈表现力、舞蹈编排能力、舞蹈创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等。另外,在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时候还需要将民族地区独有的文化、精神特点融入其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

    (二)准确把握舞蹈艺术发展方向,打造有效民族舞蹈教育体系

    在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高校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但大多数的高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模式比较生硬、刻板,且课程开设注重强调对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生源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使得培养出的舞蹈艺术人才出现了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制订新时期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新疆学院舞蹈学院,集学院教师和社会力量,致力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舞蹈创作等,都体现了地域特色,既完备了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又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又为新疆的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走出了“产、学、研”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

    (三)革新民族地区舞蹈课程体系

    民族地区舞蹈艺术课程的改革需要注重尊重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勿在舞蹈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过度强调专业课程的独立观点,割裂舞蹈艺术课程和其他艺术课程的关联。始终秉承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整合舞蹈艺术课程资源和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门类,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而不是相雷同于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突出各自专业优势。

    (四)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培植本土民族舞蹈特色教材的编写

    少数民族舞蹈教材建设,不能孤立地将少数民族舞蹈与文化内容强行分离,它还有传承与保护的功能。建设本土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材,要加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性建设,才能有效地全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本土少数民族舞蹈教材的编订要始终注重思想性、民族性、风格性、艺术性,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风格特色。一方面,在编写教材前要弄清不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与根脉、风格特质。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性和应用性,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注重民族舞蹈文化的诠释。再次,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避免过分运用现代舞创编手法。

    (五)依托教学研究平台,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结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舞蹈人才的培养需要确保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的匹配,从而确保人才在培养出来之后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为了能够确保最终培养出的舞蹈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学校借助先进的教育平台来调查研究当前社会对舞蹈人才的基本需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调整应用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现在高校都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与社会互动,教育信息、科研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方面都有了迅捷的互动交流方式。一方面让社会了解学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一方面学校通过平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舞蹈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做好调查分析,适时调整舞蹈人才培养的标准、方向,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六)强化实践创新,提升舞蹈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舞蹈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尽可能地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现在许多舞蹈艺术院校都与文艺团体、相关文化部门、“非遗中心”、民间舞蹈传习所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根据不同专业,到相应的单位与部门进行教学实践,“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了解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以提升舞蹈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王克芬,隆萌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47.

    [3]乐之乐.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J].当代音乐,2019(9).

    [4]单晓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J].艺术评鉴,2018,573(22):152-153.

    [5]文静.民族地区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教学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1.

    [6]杨红丽.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转型[J]. 经济研究导刊,2018(13):117-118.

    [7]张启望.湖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8(31).

    编辑 原琳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