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范文

    苏鹏

    [摘? ? ? ? ? ?要]?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号召广大学生争做“四有青年”,做党和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促进国家平衡发展,并帮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劳动精神是崇高和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求学生时刻谨记劳动精神,为高校德育发展指出方向,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此,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进行研究。

    [关? ? 键? ?詞]?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058-02

    劳动精神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工作理念的表达,它显示了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是对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新的时代赋予劳动精神新的内涵和解释: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在新的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不仅对大学生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着积极作用,也利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概念解读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崇尚和尊重、热爱劳动的集中表现。尊重劳动体现在对劳动的认可和劳动者的主导地位。劳动作为创造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我们应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尊重所有劳动并正视所有劳动,为人民的利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价值。崇尚劳动是指对劳动持尊重和赞美的态度,认为劳动是最美丽的工作,热爱劳动则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的感受。热爱劳动也体现了劳动者的进一步心理变化:一是劳动者积极参加劳动的意愿;二是探索劳动的乐趣,从中得到锻炼,并保持劳动积极性;三是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实现劳动过程和个体价值的内部团结。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理性的认知,这是由社会的认可到通过个人行为来表现的情感升华[1]。

    二、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积极意义

    (一)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并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他们必须善于学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参与社会实践,掌握先进的劳动力,为今后的成长成才提供条件,从而实现自身工作生活的价值,展现属于自己的精神风貌。加强劳动意识教育的培养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养成好习惯,掌握报效祖国的技能和技术,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劳动精神的培养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劳动,他们能够解决人生发展的问题,创造辉煌生活,使他们成长为优秀人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激发大学生的青春斗志

    大学生正处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春时期,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奋斗中发展的青春是最美丽的青春。劳动精神则与奋斗的青春密切相关,奋斗精神也是劳动精神的核心精髓。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充分尊重当代青年的气质和大学生青年的特点,立足于因时施教。目前,在部分年轻大学生中表现出“佛系”的特点,存在“假装自己在奋斗”的错误思想。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进行培养,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拼搏精神、青春斗志,在新时代,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的精神[2]。总之,劳动是大学生应有的青春面貌,是青年应有的意识,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劳动观念的渗透,鼓励大学生发扬奋斗精神,提升大学生应有的能力和水平。

    三、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大学生劳动价值的错误判断

    虽然改革开放达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目的,这也导致西方消费文化的渗透,社会劳动精神正在逐渐被遗忘和忽视。例如,一些娱乐明星比劳动模范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微博搜索也是关于娱乐明星,关键词也是天价片酬、名牌服饰等。这些不好的炒作已经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并已影响到社会的劳动氛围。劳动模范和科学研究的开拓者渐渐从大学生的视野消失。劳动的概念正逐渐被误解,基层劳动者通常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也常被看不起。劳动意味着脏和累,而且他们不愿意劳动;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并且不关心劳动精神的培养。觉得劳动并不重要,不需要劳动。不良社会氛围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开始出现不劳而获、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等现象,这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的判断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劳动习惯

    (1)劳动观念的缺乏。劳动是实现人类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如今的一些大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与其相反的是,他们鄙视体力劳动,忽视劳动成果,轻视劳动人民。在校园里,他们不尊重劳动和卫生工作者,在选择工作条件时,往往不想从事一线劳动。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迫切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和引导。(2)劳动习惯的缺乏。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地独立生活过,并且对独立生活缺乏基本的劳动习惯和必要的劳动技能,例如不会收拾家务、个人物品凌乱、不会自己洗衣服且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这些情况与在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适应,这就需要大学生去努力积极参与劳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此外从大学生的发展实际来看,大学生在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体现在大学生没有劳动习惯,这也与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劳动观念和生活习惯有关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分析

    (一)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

    (1)加强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理论指导和完善,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成长成才离不开劳动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勇敢地参加劳动实践,尊重自身所有的努力,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果实。(2)十分有必要提醒大学生切忌出现“走捷径”的想法,培育标准化的拼搏精神,与自己的惰性思想斗争。放弃不劳而获的想法,保持求真务实、努力劳动的精神风貌。(3)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利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的创造价值,帮助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劳动,提升自身对职业能力的发展,劳动技能是大学生劳动的必要内容,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传统的体能劳动并不是完全代表劳动,也不符合当前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因此要把技能与劳动联系在一起,鼓励大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劳动当中,实现“劳有所得”的教育目标。

    (二)对劳动精神文化的传播途径进行拓展

    文化传播是传递文化因素的过程,如知识、思想和信念,并且是继承、吸收和创新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要积极塑造学生的劳动精神,以校园和互联网为载体,扩大合作的精神和文化的融合新渠道,深度进行文化内涵建设:(1)对校园展示板、雕塑进行利用,将专业特色、产业要素和职业元素有效融入校园劳动精神文化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精神在每一个角落的影响;(2)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宣传辛勤耕耘、诚实敬业的优秀劳动模范等,实现大学生互动学习和交流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深刻解读劳动精神文化的内涵[3]。

    (三)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劳动习惯

    大学生在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劳动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大学生的言谈举止还有具体的学习方式都要到社会实践中具体实施。丰富的实践社会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大学生可以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能力,从事与专业相靠拢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而培养劳动精神,实现人才的成长。(2)大学生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乡村支教、服务“三农”等活动,从而可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也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真正将劳动精神化为行动,培养勤奋劳动的良好习惯,为以后成长为优秀人才打下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有效方法,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近些年,高校积极开展了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将活动与专业融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對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进行合作。此外,高校又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战场,为实现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拓宽劳动精神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其劳动习惯,实现其全面发展,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燕平,朱志明.新时代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1):13-15.

    [2]郑娓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94-96.

    [3]柴永昌.新时代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劳动精神教育[J].学习月刊,2019(3):47-49.

    编辑 陈鲜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