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专任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范文

    赵连明

    [摘? ? ? ? ? ?要]?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提出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构建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议,以解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升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关? ? 键? ?词]? 优质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4-0078-02

    一、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专任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缺少“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特殊的要求及评价维度。显然,直接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并未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脱离高职特色的评价体系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缺少发展性评价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运用于绩效工资、晋升、评优、职称等方面,主要是奖惩性评价,而忽略了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对高职教师的考核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因此,发展性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方面。然而,现行评价体系是为评而评,缺少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相应的反馈机制,不能对专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的内容欠科学

    高职院校对专任教师的评价,通常侧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考核,但缺乏对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团队建设、教学实践创新、思想政治素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考核,并且过分强调了科研能力及学术性科研成果。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中,科研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在职称评审中,是不可或缺的项目。这也导致部分专任教师过多地关注个人任务的完成,对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不全面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学生、教学督导、部门领导、同事等,高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常被忽略,并且缺少外部评价。首先,学生往往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标准缺少正确的认识,评价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个人喜好,评价结果往往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学督导评价偶然性太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督导的听课覆盖率很低,往往一个学期仅凭1~2次听课就“一锤定音”,缺乏充分的数据作为支撑,这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引发不公平感;第三,同行评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但同行评教容易受到人情或者利益冲突影响,所以教师之间的互评往往也会沦为形式。

    (五)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实际水平。而且,高职院校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评价反馈制度,进行教师评价时,往往不与被评价者沟通,评价结果以公示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仅能看到评价的最终结果,无从知晓评价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无法从中分析总结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方案,在评价周期内更是缺乏对教师工作的指导。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构建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议

    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两种模式。日本采用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发展性绩效评价与奖惩性绩效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绩效评价为主,将绩效考核与个人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和自信为考核目的,以促使教师成长为核心目标,因此又被称为能力开发型评价体系。英国采用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典型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该模式倾向于过程考核,关注发展,不予奖惩,更多聚焦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新加坡和美国的高职院校绩效评价體系是发展性绩效评价与奖惩性绩效评价相结合,以奖惩性绩效评价为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评价方法较为多元,评价流程较为规范,评价标准也较为合理。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优点,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任教师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办学的基本方向,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显著特点,“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因此,对高职专任教师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高职专任教师应该是教学技能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师德师风与职业道德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教学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还要引导学生健康地步入职业生涯。

    (二)构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职称评聘、年度奖惩、职位升降,还应当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潜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并逐步推进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的分离,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动态发展,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高职院校可以在现有的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中嵌入发展性评价理念,丰富评价体系的考核指标,使考核标准及考核过程更加突出个性化,力求根据考核结果为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指标要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还要适应高职教育对教师“双师型”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将实践教学的质量、技术服务的效果等作为高职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构建包括教师基本素质、职业技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五大模块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更重视专业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和激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上。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科研评价指标应更重视应用性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纯学术性研究的比重,以此提高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的积极性,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使科学研究工作更为贴合高职应用型教学的实际,使两者相互促进,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应更加重视企业或社会服务工作的实际效益,要明确引导教师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开展服务工作,改变注重数量不重视质量的现状,提倡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确定后,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四)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的主体应包含校内、校际和企业三个部分。校内参与主体主要应变能力包括被评价教师、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同事、院系领导等。校际参与主体为该专业领域的专家,校际参与主体主要依据被评价教师所处专业的合作院校、合作专业以及合作项目团队确定,应由合作院校方的相关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项目负责人等组成。企业参与主体主要由与被评价教师紧密合作企业的业务部门负责人、企业相关领导等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校内評价主体中,应突出被评价教师作为参与主体的重要性,使教师全面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从而充分调动教师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对评价权利的有效制约或制衡。

    (五)建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专任教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以保证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组织机构是高职教师评价机制的核心构成要素,高职教师评价应建立校企联合的评价组织结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和企业是高职教师开展教育与实践的两个主要场所,对高职教师评价也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校一方主要评价专任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表现,而企业则主要评价教师的社会服务、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建立定期沟通和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听取评价与被评价主体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收集在实践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在评价周期内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在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教师的评价结果,使教师认可评价结果,并依据评价结果给出改进的措施或方案,以提升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

    三、结论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是师资队伍建设最为关键的内容,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教学能力。基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构建教学技能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能力水平,建立一支卓越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兴凤.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2):85-88.

    [2]吴笑伟,秦龙.高职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10):46-50.

    [3]丁佩芬.新形势下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7(26):9-14.

    [4]汤书福,应俊辉,富春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74-78.

    [5]刘钟鸣,吴晓威,唐泽静.日本“新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12):103-112.

    [6]杨春平,罗小秋.高职教师评价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8):61-63.

    编辑 常超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