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索
范文

    刘燕

    [摘? ? ? ? ? ?要]? 对德育的把握,从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视角出发,从文本中分析衍生出来的问题,由此反思小学语文教师德育引导应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期待能寻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以期对师范类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深入发展和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 ? 键? ?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 ? ? ?[文獻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186-02

    小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努力。而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小学教师作为少年儿童成长的引路人,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小学教师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模仿教师言行举止方面,由于判断力不强和自我认知不清,有时会盲目崇拜。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榜样力量,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答疑解惑、启迪智慧的引领者,更要成为陶冶情操、端正“三观”、构建心灵的启发者。因此,小学教师在德育中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思考它。对德育的把握,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衍生出来的问题反思小学语文教师德育引导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期待能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中,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性需求,希望能为师范类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深入发展和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一、特殊的教育

    德育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群体道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德育是专指学校中的德育,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目的明确的影响和熏陶,有计划地通过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方面来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德育不仅包括学校德育,还涉及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多方面。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德育,都是内在的关于良好道德品质的认知实践,即以公民核心素质整体的提升为最终归宿。本文主要探讨狭义德育。

    小学生相对其他群体而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虽然有一定意识,但认知并不能自我形成和完善,所以需要借助教师的关爱、帮助和培育。不只是实际地从某篇课文、某个故事情节、某个人物形象中得出具体结论,更要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学习的内容,甚至会自觉追问、反思这些内容所赋予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操滋润他们的心田,开启人格魅力影响之门,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意识的不断成长与完善。

    小学阶段的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对自身的品德行为有严格要求和执行力度的人,不是成年后突兀出现的,而是源于儿童时期、少年时代的体验和感悟,是与小学教师的责任心和感染力息息相关的。高尚的品德教育能够塑造具备正确道德判断能力、健康人生态度、健全心理结构、丰富个性魅力,并且能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的人。

    儿童蕴藏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丰富内涵,小学教师的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深远。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德育工作与学科课程教学紧密联系,切实履行“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德、才兼顾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担,教师自身需要在道德品质上站稳脚跟,遵守符合国家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积极的教学意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优秀德行与渊博学识一样重要,二者俱能传承历史文化、传播精神文明。能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要做生活、实践的感知者和体验者;语文课程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体验、探究的天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收获文本的价值,也会自觉地以教师为蓝本进行模仿、学习。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单纯的讲授者变为兼具思想、言行标准的领路人,开启学生自我意识之门,挖掘学生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在于自身教学技能的艺术化,在于自身道德言行的升华。“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才能富有成效:一是注重向外学习和锻炼,二是注重内在的自我剖析。”[1]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用固定、死板的套路实施教学,不要说做学生的领路人,甚至连基础的知识都很难传授给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不囿于教书匠的狭小笼子,要不断探索新鲜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要不断研究文本资源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要不断在教学中总结反思。如此,必能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德育效果最大化,逐渐引导学生的学习、品德、言行向优秀面发展,为学生奠定人生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但要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科基础,更要把包含德育在内的人文素养贯穿始终。这就对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长期探索、独特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教学方法、成熟的教育思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的把握

    语文除了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引导,工具性的解读之外把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道德熏陶作为课程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对“德”的把握至关重要。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一年级课上进行汉语拼音“j、q、x”的教学时,教师讲授的记忆拼写方法儿歌是“j、q、x,真淘气,见了ü眼就挖去”。一位小朋友却产生了这样的反应——“小ü的眼睛被挖了,那得多疼啊”,这是孩子天生的善良之心延伸到小动物身上。教师如果不觉察也不改变,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关心热爱程度不加以启发甚至视而不见,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可能出现缺口。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大力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冲击之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德育中的一些异常,及时止损、进行修正: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从挖眼到脱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面的道德情操,并且通过对比讓小朋友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阳光、正向引导,既根植于教材文本,又扩展到儿童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当儿童有了合理的知识认知,有了稳定的情感特征,开始逐步热爱生活,我们的教育方能称为成功的教育、有影响力的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应成为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儿童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社会,使心智越来越成熟,行为与道德品质逐渐达到预期,从而为培养良好公民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之人,但要根据社会与时代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这就决定了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基础知识、熟练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去发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不能简单地将德育标准灌输、强加给学生,还应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和实际接受能力。如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蓝色的树叶》,除了常规的知识教学外,不少语文教师一味、直接地批判不肯借绿铅笔给同学的林园园,告诫小朋友要互相帮助。这样教导本身没有错,但是不能忽略学生固有的情感和想法。将自己心爱的物品借给别人使用,对低年级小孩来说,内心是很纠结的,这不是自私,而是本能,当然这种本能不符合我们的德育标准。此时,单凭“灌输”标准给学生,很多时候不易被他们接受,不易改变他们的本能,或者接受了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舒缓的方式,如让学生表演文本中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切身感受,从而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还应该告诉学生,林园园“红了脸”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不肯借绿铅笔”的行为是错的。同时,笔者认为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除了教导学生“互相帮助”这一品质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学会感恩;别人不帮,我们也要正常面对,不要生气、不要愤怒。我想这也是德育的范畴。

    小学语文教师不是伦理专家,不可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德育课。所以语文课堂中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应掌握一个“度”,即道德不是虚幻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对小学生“德”的要求不能过度拔高。如“乐于助人”,要告诉他们一定量力而行;“勇救落水同伴”,要告诉他们及时找成年人、找警察帮忙会比自己跳水救人更好。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中德育的分析必须适时、适量、适度,把握人文情怀的力量,充分发挥文本对德育的作用。

    德才兼备,德在才先。德育问题正是学生冰山模型理论中隐藏于水面底下的大部分,包括情感、价值观、道德行为等非智力因素,本质上影响水面上的显性知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或许不能立竿见影:短期看不到成效,提升不了学习成绩,但一定能春风化雨般地融化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融化在学生的为人处世中,融化在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中。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推动力,在小学生的德育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不仅符合语文的学科性质,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杨超,沈玲.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培训读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3.

    编辑 赵瑞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