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 |
范文 | 刘晓黎 [摘? ? ? ? ? ?要]? 随着立德树人教学观念的传播,学校越来越注重语文课堂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将语文课堂作为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舞台,就必须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道德理念。教师应当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关? ? 键? ?词]? 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立德树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1-0218-02 技工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业与建筑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品德的职业人才。对初入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尚未定型,恰好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的最佳时期。由于大多学校更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德育课程,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学校与语文教师要探究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形式,在保证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语文教师可从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相关性出发,并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实现思政教学元素融入语文课堂中,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 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学间的关联性 语文蕴含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不仅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还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先明确语文课程是承载思政德育内容的重要形式,并积极分析德育思想与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性,联系语文教材内容制订思政德育教学目标,使文化思想与德育内容相互交融,这样以思政德育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更能体现教育价值。 (一)思政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似 语文教材中包含多种多样的素质教育素材,有神话故事、古诗、散文等,其中蕴含丰厚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人民坚持的道德素养,教师在结合教学大纲布置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时,能将思政教学中德育思想归到语文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精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教学中的思政人文价值。同时,教师可以探究思政教学方面与语文课程的相似性,使两门学科融合教学意义在学生行为体系以及语言文化中体现出来。 (二)思政教育内容与语文课程知识十分契合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各个学科的设立都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意义。大体而言,语文与思政学科分属于语言文学与社会哲学两个大的教育领域范畴,两者最终要实现的教育价值虽然不同,但是思政德育与语文内涵存在一定关联。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都具有情感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知识。此外,教师能够结合两者教学内容开展多媒体化教学,借助多样化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展现还原文学作品,带给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其基础知识能力与道德素质。 (三)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具有文化内涵 基于当前文化背景,融入思政教育对唤醒传统语言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中多样的知识文化与道德体系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他们的视野。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对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具有关键作用。 二、加快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德育措施 (一)挖掘语文教材渗透德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多样化的媒介与信息传播手段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对教师而言,他们更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导致学生的德育环节缺失,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甚至有学生会出现紧张、压抑、自卑或自闭等心理状态。他们时刻带着情绪出现在学习或生活场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仅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还可能会对学习造成影响。 所以语文教师要围绕思政德育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元素的作用,拓展语文课堂内容,促使文学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在语文教材中,许多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先将积极性的德育素材作为课堂导入,再结合学生需求融入思政教学元素,让每位学生逐步接受语文课堂中的德育内容。依据相关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大纲中富含具有深層思政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鉴于此,教师要提前做好资料搜集,结合上节课实验教学中的学情将课文教学扩展到思政层面,当散文或诗歌带给学生文学体验时适当辅导学生认知其中人物行为的德育教学意义,推动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进一步融合。 (二)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德育 在技工素质教学中,语文作为基础性科目,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其中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还对学生心灵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将阅读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学生经过阅读后,他们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往往体现在写作上。语文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及道德修养。同时,语文课文内容感情色彩比较浓厚,教师就要配合教材中的实例,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与道德因素,带给学生全面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价值,体会到生命的内涵,全面提升道德品质。中职语文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道德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使其能够树立更加完善的、成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语文教师可选择教材中与德育相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品德两个方面的提升。在讲解《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时,要先借助多媒体渲染时代背景,让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阅读课文,深层体悟居里夫人的所想所做,使得学生情绪与道德受到语文文化的影响。内容基于当时严峻的实验环境,叙述居里夫人将生命抛于脑后,一心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探索拼搏精神。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要善于根据文章内容加强德育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网络上寻找相关资料与电影片段,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资料,丰富情感世界,提升道德层次。 (三)运用情景创设开展德育 基于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情景教学法受到教师广泛的认可,并在实际应用中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为保证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适应新时代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虚拟多元化情景,让思政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展现其社会魅力,加快思政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度。如以诗歌《相信未来》为课堂案例,要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构建艰苦的虚拟情景并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结合你们的现实生活,如何在困难的情境中重拾信心呢?”在学生完成知识能力的提升后,要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并随机抽取各个小组内的一名学生作演讲,很多学生在朗诵中分析诗歌的光辉形象,并结合文章中心畅谈理想:“老师,从这篇诗歌中我学习到不论今后面临多大困难,我都会以强大的意志力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面对与挑战挫折。”通过这样的方式,锤炼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明确德育方向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较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环境中时面对复杂纷繁的人、事、物,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信念和正确的思政观念。所以,技工学校语文教师在保障学生的成长时要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擺在首要地位,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德育并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观念,选取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语文文章。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张衡传》时,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博学多才、从容淡泊品德的由衷敬仰,带领学生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成功离你有多远》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天堂与地狱比邻》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功没有捷径,没有秘籍。如果说有的话,就在于对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创造力。不仅如此,只要对工作报以热情,我们就可以获得快乐的人生。 (五)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素质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直接牵动课堂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同时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高德育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熏陶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优秀文学作品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德育教学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德育的文化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劝学》教学中,体会学习对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以《庖丁解牛》为教学案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揣摩与品读并探究出:万事万物都具有客观发展规律,只有通过不断探究与实践,才能像庖丁一样,掌握“解牛”技巧,做到“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域下语文教育与思政教学的结合对学生提升德育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以挖掘语文教材来渗透德育、语文阅读教融合德育、利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实现了技工院校中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金锡林.语文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探讨[J].语文建设,2016(10z):17-18. [2]陈荟洁,黄海菲.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14). [3]帕丽达·买吐尔地,阿不都艾尼.浅谈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途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 编辑 司 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