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建本科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
范文 | 王识瑞 刘彤 [摘? ? ? ? ? ?要]? 我国目前新型本科院校在学徒制的前行探索之路中,行走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从我国学徒制发展现实的状况,尤其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学徒制的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着手,分析现代学徒制多元化模式的构建,从而为推行学徒制提供借鉴的思路方法。 [关? ? 键? ?词]? 学徒制;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166-02 就国内而言,学徒制的发展起步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进程相对滞缓。学徒制的发展,适应现实中国的社会需要,不仅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而且在现代本科院校改革过程中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学徒制发展仍旧处于借鉴模仿阶段,尤其是本科院校学徒制模式的构建和教学应用更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因此,探究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本科院校学徒制模式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层面上的课题。 一、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合作内涵建设 教育的跨界比较突出,但是与经济和教育相联系的并不太多,现代学徒制就是结合了经济和教育的相关资源,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种资源整合的新模式,既有利于发展教育,又能让其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跨界教育模式。首先,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既投入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有经济方面的回报,是一种全新的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学徒”通过在企业跟随具备专业化知识的“师傅”学习实践,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仅使自己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还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效益,成为一种有实际产出的学习形式。其次,从职业教育的不同办学形式来看,学徒制能够降低教育成本,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保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几点,对我国本科院校学徒制多元化模式和应用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来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参与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种种矛盾问题亟待处理解决。首先,从企业自身来说,它们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学徒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企业方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可以说,企业的利益和损失孰大孰小,也只能根据现实情况判断,而也没有人能够保证企业可以切实获得希望得到的效益。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给予我们现实的范例参考: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缓解本国的就业压力,不少企业也积极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各行各业缓解就业压力,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减免相关税收等举措。同样,为了刺激企业的参与热情,我国也可以向西方国家学习,国家可以拿出专门资金进行资助,降低企业的成本,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与学校进行学徒制的合作进程中。只有让企业享受到实现学徒制推行的利好,他们才会有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愈加主动地增加本科院校学徒制转型改革的投入。 其次,从学校和企业的双边关系看,两邊共赢关系不甚稳定。对于学校而言,选择合适的企业成为推行现代学徒制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核心,选择符合标准的合作企业。然而,现代学徒制的“双向”选择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企业的配合程度也成为决定二者关系是否稳定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的一个现实状况是,在学校本身看来很多适合展开合作的企业,往往出于自身切实利益的思量,拒绝和学校的合作。另外,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和学校达成相关协议,但持久度和稳定性不够,一旦出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出现岌岌可危的现实状况。要想增强本科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应该首先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唯有明晰校企之间合作的共同目标,寻找校企合作最恰当的切入点,才能为二者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要想推行学徒制,相关的企业必定会增加一些风险,尤其是用人方面的风险系数,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这就需要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在负担了相当的风险成本,耗费了一定的企业生产成本之后,最终合适的人才在学成之后不愿继续留在企业已经不是个例,企业也被动地处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尴尬境地。这一点成为本科院校现代学徒制探索转型变革之路的“拦路虎”。企业对投入及回报产出有所要求和追寻是合乎情理的。如何摆脱企业深处的尴尬境地,进而让其真正可以做到想投入,敢投入,基于这一点进行考量,现代学徒制应该逐步建立从招生到用工的成套完整规范体系。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推行和深化合作内涵的建设,对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本科院校来说,任重而道远。稳定而长远的校企合作关系,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管理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更离不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默契配合。唯有不断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和稳固合作内涵建设,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现代学徒制多元化模式的构建。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双重身份协调 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不再局限于职业教育,而是逐渐推广到新型应用本科院校,它必将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挥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新型本科院校学徒制的构建与教学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参考国内外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当前学徒制制度建设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协调。 首先,应设立专门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学徒制的管理。逐步固定的规范制度与章程,成为学徒制保驾护航的有力工具,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也推动公平合理学徒制的建立和它的良性健康发展。 当前,教育部首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即招收学生就是招聘了相关的工作,进入学校学习就能进入工厂和企业就业,这些政策实际上站在学校的利益。 从另一个方面讲,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中,学生(学徒)作为参与企业发展建设的因素,如何能够真正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摆在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之间的关键命题。 其次,采取校企双赢的招生及招工方式。既如此,已经学成的学生可以通过到合作的企业当中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缓解了用人单位人才流失和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窘境,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招收的学生即将成为就业的员工,进入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就是学后去企业发挥作用,在课堂上就是在工作中,毕业就意味着就业了”的多赢局面,实现了学生与企业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多方面的肯定和满足。 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新型本科院校在学徒制的制度建设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困境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学生(学徒)身份在这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更加协调稳定,最终推动新型本科院校学徒制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和教学应用模式的实行。 三、完善学位制度,推动学历职业“双证”并行 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学位证制度的建立,国内学位证书的授予施行严格的制度。以此为依据,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的施行仍旧强调以成绩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为主要评价和考核标准。该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位制度实行的价值,却过分强调以学生的成绩和学业水平为衡量和评价的杠杆准则,限制学生在技能应用等方面的提升培养。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使之更加适应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成为值得探讨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日益加快,针对我国仍旧存在的学位三层次、学历四层次的尴尬境况,总理率先强调推行学历职业“双证书”制度,以此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没有专业学位的窘境,也为以后包括中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内的高等教育指出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位的理解,西方国家与我国有一定差别,这也成为东西方教育现状出现不同局面的原因。西方国家认为学位是“高等教育一个阶段学习完成的标志”或者是“学术水平和科学成就的认可”。两者显然是可选择的而不是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具备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以被授予相对应的学位。学生获得学位不再因为最初的学历受到限制,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的平台,节约社会教育资源,同时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平稳有序发展。 李克强同志还强调应积极推进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实现学以致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该观点与现代学徒制以及“双证书”制度密切相关。 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同时融入“双证书”制度,是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完善,学位学历层次不平衡问题的方法路径。基于此,应该深入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学徒制的建设发展中,平衡“双证”之间的比重,使二者能够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和发展。专业课程的建立与职业鉴定的标准能有效地完成对接,需要深入地研究职业技能的發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模式进一步专业化、标准化。有关学徒企业应增强相关意识,还要建立相应的学生实习岗位以及教师教学实践岗位相结合的模拟工作岗位的教学课程尽快落实在企业中,企业既要让此种教学方式尽快得到经济效益,又要能保证这些岗位的经济效率,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让企业有收益,这样才能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面对目前我国尚需完善的学位制度和学历职业“双证制”,必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推进探索的目标。唯有更好地将学徒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之路相融合,推进普通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之路,完善学位制度建设,促进现代学徒制多元化模式的构建,才能推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学徒制的构建。 四、结语 综上,我国现代学徒制多元化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校企间合作,制度保障以及学位的完善,唯有多方面综合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学徒制多元化模式构建进程。我们从现代学徒制多元化模式构建的三个方面探索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希望为未来新建本科院校“现代学徒制”推广提供新的借鉴路径和思路。 ◎编辑 曾彦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