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
范文 | 李宇 [摘? ? ? ? ?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健康蓬勃,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春活力、朝气蓬勃是他们的标签。我们习惯将他们与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然而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让我们意识到,青少年不只是青春的代名词,还是暴力的拳头。看着新闻媒体里的施暴镜头,作为教育者在感到心痛的同时,更要对这一现象做出深刻的探讨。探讨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教育学生预防校园欺凌,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 ? 键? ?词]? 校园欺凌;青少年;健康成長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1-0210-02 关注校园欺凌、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的主要课题。校园欺凌事件给圣洁的校园蒙上一层阴影,给天真纯洁的青少年带来心灵的伤害,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惑,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防范知识,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一、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他们从内心否认自我,因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缺乏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动力。为了寻求刺激,获得“成功感”,他们往往会通过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来获得心理需求,看到他们被自己征服、被吓到,他们会觉得很了不起,以此弥补知识学习上的短板。 (二)家庭原因 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状况普通,很多学生的父母常常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无暇照顾他们。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犯错时父母往往不能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常以呵斥、暴打来教育。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让很多学生也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情感的荒芜使他们自私、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他们心理发展的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意大利心理学家吉安卡普拉研究发现,情绪敏感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 (三)学校原因 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掌握技能为主,学生没有升学压力,造成他们自由散漫,常常惹是生非。并且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很少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和法律教育,很多欺凌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知道校园欺凌是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违法行为,而单纯地将其归结为打架斗殴。被欺凌的学生大多采取隐忍的方法逃避,无形中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使这一股歪风邪气在校园蔓延。 (四)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理念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青少年缺少自控力,很容易被一些低俗的文化腐蚀。他们通过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不断接触一些暴力、色情文化。通过逐渐渗透,这些文化影响和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形成不怕“规矩”的思维模式,一旦被触及,他们就会“武力解决”。很多校园欺凌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被不断升级,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若他们能够懂得控制自我行为,及时调整意识,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 二、职业技术学校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 (一)加强自我防范 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成为他们一生难以无法愈合的痛。很多被欺凌者因此无法正常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教育学生与同学有摩擦时要及时告知教师和家长,避免矛盾升级。青少年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在思想上逐渐独立,他们有什么事不愿意与家长和教师沟通,更愿意与同伴倾诉。往往造成校园欺凌已经发生了,家长和教师还被蒙在鼓里。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多走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多与学生谈心、聊天,慢慢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才会将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人”,有什么事情愿意向教师请教,教师才能将校园欺凌现象扼杀在萌芽中。在对多起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意识不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因而没有危险意识。结合校园欺凌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1)穿衣、学习用具尽量要低调,不要炫耀、不要招摇,很多校园欺凌就是由于嫉妒和仇视引起的。(2)上下学尽量结伴而行,减少独自外出,必要外出时,不要走一些僻静的小路,选择人较多的大路。(3)在学校不要挑衅霸道和有暴力倾向的同学,尽量减少与他们的接触,必要接触时不要与他们闹矛盾。(4)受到其他同学的语言威胁时要及时联系家长和学校,不要自行解决。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在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深入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孩子“内向、老实”,唯恐他们在学校被别人欺负,因而在平时的教育中常常要求他们用武力树立威信,让别人对自己敬而远之,不敢欺负自己的孩子,从而导致“5+2=0”现象。即教师在学校含辛茹苦、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个星期,回到家后,家长的一番教育让学生回到“原点”。因此,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只有家长、教师的教育形成一股力,才能增强教育效果,减少校园欺凌现象。具体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可以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大型会,也可以是面向一部分学生的小型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教师要将校园欺凌的危害讲给家长,并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让家长能够配合教师的工作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且让家长意识到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手段,而不是暴力解决,这样于己、于他都不利。一方面欺凌者会受到班级、学校的严厉惩罚,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会带给被欺凌者严重的身心伤害。教育家长用自己的言行诠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道德规范,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三)加强校园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是滋生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对于欺凌者而言,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法规。对于被欺凌者,他们不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学法、知法、守法,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播放《普法故事》《今日说法》等节目,并且教师要摈弃纯理论的说教,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既增强法制教学的直观性,又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提升理性思维。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法制教学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抄报、广播站等手段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对被欺凌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对他们进行集中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教会他们基本的防范手段,学会灵机应变,避免受到人身伤害。 (四)培养健全心理 校园欺凌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欺凌者在平时多表现为狭隘易怒、偏执、暴力等倾向,在与同学的接触中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而被欺凌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性格内向、敏感、脆弱的学生,这些学生看起来与周围的学生格格不入,常常是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也就是校园欺凌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在双方冲突中一方一味地回避,就会打破人际间的平衡,最终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被欺凌者往往自身存在一些弱势的特质,这些特质“吸引”欺凌者对其实施攻击行为。由此可见,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心理机能,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接受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自尊、自爱、自强,对待同学要宽容、体谅,不嘲笑、讥讽同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学习、技能培训、主题活动等手段将这些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从而减少校园欺凌,让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面对和适应复杂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慎重交友 现在的青少年喜欢交际,交往的朋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结交,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交友,鼓励他们交好朋友。品德好、行为正直的人应该交,反之不可交的坚决不交,以免给自己找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向学生讲解如何与朋友沟通、如何包容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等。与朋友建立深厚、纯洁的友谊,这样一旦遇到校园欺凌的发生,也会有同学及时向家长或老师通报,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总之,校园欺凌已不再是个别学校的现象,而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职业教育学校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校园欺凌不是简单的打架斗殴,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学校的校风、一個社会的安定。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对校园欺凌现象做出深刻的反思和科学的剖析,找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创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 [2]杜媛,毛亚庆,杨传利.社会情感学习,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J].中国德育,2019(6). [3]许微,王丹.校园欺凌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2). [4]任海涛.我国校园欺凌法治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评11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J].东方法学,2019(1). ◎编辑 马燕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