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环境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
范文 | 蔡庆 黄阳全 王金霞 [摘 ? ? ? ? ? 要]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就业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高职环境类专业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服务三大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安排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内容的思路和方法可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 ?键 ? 詞]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3-0080-02 一、前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具有同等地位[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1],能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是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职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进行相应调整[2],以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模块化[3]是一种设计思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将其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但又互相联系,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由于其功能明确,逻辑性强,可选性高,便于实施,模块化设计思路尤为适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文通过调研获取高职环境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根据就业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合理安排课程模块的实施,并在实际运行中进行反馈、评价和持续改进。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重庆地区环保园区、环保企业、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重庆市环保产业发展迅猛,专业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技术性人才需求旺盛,环境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集中在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服务三个方向,其中环境监测就业方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现场采用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环境污染治理方向就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污染治理工艺的设计,环境服务就业方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又有相应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核心专业能力要求后,将核心专业能力进行细化,再根据核心专业能力组合专业课程,组合后专业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形成高职环境类专业课程的三大模块,即环境监测模块、环境污染治理模块和环境服务模块[4,5]。三大模块中特别重要的、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塑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两门课程设置为环境监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四门课程设置为环境污染治理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置为环境服务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专业核心课程作为理论和实训教学的重点,从学分和课时安排上进行倾斜,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训课时必须占总课时的30%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立即安排相应的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做到理实结合,工学交替[6]。专业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制定三大模块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各课程的授课重点,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突出且授课内容不重叠,理顺各模块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 高职环境类专业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设计参考“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2,7,8],采用“模块化”和“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方式。第一、二学期为通识教育阶段,完成数学、英语、计算机、思政、应用文写作等基础教学课程;第三至第五学期为专业模块化课程学习阶段,第三学期完成“环境监测”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分析化学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理论课程完成后立即安排环境监测跟岗实习;第四学期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核心课程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理论课程完成后立即安排相应的跟岗实习;第五学期完成“环境服务”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后立即安排环境服务跟岗实习和综合技能跟岗实习;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模块化”和“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方式的落脚点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与环保企业紧密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部分学生聘请专业上的师傅指导其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时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毕业时就能与企业签订正式合同,节省半年左右的实习期。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较大部分的专业教师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工程实践经验匮乏,即便从企业引进的教师3~5年后会逐渐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脱节,为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实现高职环境类专业“模块化”和“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方式的高效平稳运行,必须努力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在岗在职的专职教师,严格落实每年至少1个月在相关环保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的再培训制度,杜绝弄虚作假,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鼓励专职教师走出校门,与环保企业合作承担污染治理、环境咨询等方面的技术服务项目,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环保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多途径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鼓励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资源,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扩大环境专业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从校企合作的环保企业引进或聘任高技能的兼职教师(“师傅”),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提升实训能力和水平。以环境监测模块的跟岗实习为例,环境监测跟岗实习期间部分学生直接进入校企合作的环境监测公司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习,每个岗位都安排来自企业的师傅辅导,刚刚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锻炼互为补充,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五、教育改革实践的效果、反馈与改进建议 以模块化课程和“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方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在我校2016级、2017级和2018级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施,2016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与往届相比有显著提升,2017级和2018级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的正面评价显著增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体效果令人满意。 教学组织运行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近年来环境专业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甚至合班教学的情况普遍,模块化课程中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训內容多任务重,而校内实训设施的工位数有限,使实训效果打了折扣。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同样难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学生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必须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以实现“工学交替”,深度校企合作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经验来看,我校环境专业具有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的环境监测模块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远好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服务模块课程,使在环境监测领域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较好,而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服务模块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于环境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大力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 (2)专兼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 (3)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避免大班甚至合班教学,提高理论和实训教学效果。 (4)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从目前的“专业够用”到以后的“学生可选”。 (5)丰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使模块化课程与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高职院校即将推行的1+X证书制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紧密联系。 六、结论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就业岗位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高职环境类专业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服务三大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安排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可为新时代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 [2]王鹏,吴书安,李松良.现代学徒制框架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22-25. [3]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123. [4]蔡庆.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科技视界,2014(9):197. [5]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1):47-49. [6]李理,高红武,周清,等.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89-92. [7]李安萍,陈若愚.手段还是目的:现代学徒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3-18. [8]乔龙阳,吴教育,陈上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7(7):124-128. 编辑 曾彦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