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
范文 | 顾春华 [摘 ? ? ? ? ? 要] ?线性代数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進行高职线性代数精品课程的建设,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线性代数课程“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要讨论和分析的内容。 [关 ? ?键 ? 词] ?线性代数;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80-02 一、高职线性代数课程“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少、课程边缘化严重 线性代数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计算机、机电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职高等数学的扩展,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定位上不够准确,课时被压缩,课程的边缘化比较严重。一般高职院校已压缩至32课时,甚至更少。课时少、内容多是线性代数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普遍情况。 (二)线性代数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计算复杂且计算量大 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数学思维等都有待改进。他们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本课程的运算抽象且计算量也不小,对高阶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初等变换等一些计算,学生在进行笔头计算时很容易出错,从而丧失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线性代数作为一门公共课,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大班”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的三阶段: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和课后复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流于形式,教师只能在课堂参与阶段照顾到一两位学生,课后作业也很容易浑水摸鱼,无法及时督促与交流,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高职学生生源复杂 既有普通高中的学生,又有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还有对口单招等来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各有不同,且对未来的预期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各有不同。按过往的一贯式教学内容安排,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与专业的融合度不够 鉴于专业所限,数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在讲解各知识点时,很少也很难从专业案例的角度出发,很多概念、知识点都是直接抽象地讲解,学生在学完之后或许知道如何求解或计算,但不会很好地将所学内容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有待加强。 二、高职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和“信息化教学”背景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于2013年出台了《精品课程资源立项建设办法》,提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1)促进立体化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课程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2)提升师生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在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3)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资源建设应充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从以教师为服务对象转变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并兼顾社会学习者为服务对象,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并使用精品课程资源。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高职教学的必然趋势,且其优势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网络教学平台是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在每个高职院校都有构建,对应的手机App也普及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手机App和即时聊天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网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升。教师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沟通,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二)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升教学效率 线性代数的书写量是比较大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困难,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课堂练习中涉及学生比较少的困境,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练习上传至讨论区,就基本可以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实现课堂改革,提升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平台不仅能够延伸教学课堂,也是学生按自身能力和需求拓展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堂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源,或及时跟教师沟通联系,进行资源的补充和推荐,自行加大学习深度和广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近几年,我院对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投入持续不断,为我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课程资源的平台化 “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是网络教学平台,所以线性代数精品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课件、讲稿、教案等的开发都以平台为依托;题库、试卷库等都直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计录入。前期工作量相对较大,一旦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规模,课前的预习讨论、课中的练习探讨、课后的作业提交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发布和提交。课堂上的讨论能全员参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能及时督促和反馈,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建议进行进一步学习,省却了传统纸质作业提交、批改和返回的时间。实现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及时沟通。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数学软件和一些手机App的运用,有效地将繁杂的计算简单化,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原理和应用的学习中。 (二)微课件、微视频的体系化 大多数的线性代数网络教学视頻基本还是课堂教学的录制,一个课时一个视频,高职学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听一节视频课,有时效果比课堂教学还差。且高职“大班”教学也是常态,学生上课期间走神、讲话、看手机都是常态。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设计和重构,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知识点,我们对每个知识点制作了微课件、微视频以及讲稿,且已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课前课后有选择地学习。学生既可以从头至尾完整地学习所有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从其中任何一个知识点开始重复学习,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直至学懂为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长及作业均分来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教学改革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的“按需、按能”分层化 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基础扎实,学以致用”就是基本原则,我们重点讲解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对小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对未来的期许,我们也提供了考试大纲之外的知识点课件和视频等,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为他们“按需、按能”获取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 (四)课程资源建设的“共创化” 数学教师由于专业所限,在讲解概念、知识点的时候,很少也很难从专业案例的角度出发;从专业课教师那里获取的案例有时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鉴于此种情况,我们通过平台的交互沟通,让各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与专业的衔接从学生自身入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遇到与线性代数有关的内容,教师鼓励他们通过学习平台相互讨论,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方式逐步形成各专业不同的案例库,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添砖加瓦。 (五)考核方式多元且客观化 线性代数以往的考核方式基本以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主,课时少,考核方式单一且不太客观。在“信息化”背景下,考核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课前预习、出勤、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等,任何一个参与学习的时刻都被客观全面地记录下来,且会发现参与的越多,知识点内化的越多,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良性的学习方式带动良性的考核机制。多元且客观的记录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是常态化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设计和开发是我们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精品课程建设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相信两者的结合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地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才能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罗德仁,苏利娟.“新工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视频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2):176-177. [2]张颖芳,崔润卿.《线性代数》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9):6. [3]何亚丽,郭小强,李颖.资源共享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建设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11-13. [4]何亚丽,闫焱,郭小强.资源共享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78-179. [5]吕志伟.线性代数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7):111-112. [6]周玮.高职数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20(3):33-35. [7]李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20-21. 编辑 冯永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