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
范文

    陈星 费晓玲 李海立

    [摘? ? ? ? ? ?要]?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优秀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的良好价值观。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立德树人,其中思政课程是载体平台,课程思政是教育渠道,两者之间目标相同,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围绕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关系,探讨了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耦合的措施和途径。

    [关? ? 键? ?词]? 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190-0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概念,都是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在深刻认识其各自不同作用的基础上,理清两者的相关关系、作用逻辑,围绕育人目标探讨融合协同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这两种教育方法的独特作用。本文首先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之后理清了二者的逻辑关系,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探讨围绕耦合机制的构建方法、实现途径进行针对性研究。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区别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具有相通性

    高校思政课程是武装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渠道,主要是指围绕促进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校思政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该课程的重要力量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特点的理论进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等课程旨在进行思想政治基础性教育。教育部将思政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明确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和定位。课程思政虽然和思政课程只是表述语序上的变化,但是代表的内涵区别很大。课程思政代表的是一种创新型教育理论,它不是高校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参加的一项活动,而是围绕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所有学科、课程、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结合的举措。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具有耦合性

    从教育目标上看,实现立德树人是两种教学方法共同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两者的核心都是育人,都是不断适应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变化,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共同聚焦学生这一主题,发动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担负起育人责任。全过程育人是指思政教育要对学生在校期间整个接受教育阶段负责进行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是指要推动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体系的融合,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两种思政方法具有各自的作用。思政课程主要是宣传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思想政治主旋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先进的理论成果,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手段,是高校中教学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推动高校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促进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的重要举措。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同发展具有协同性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建设也与时俱进,在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下不断发展进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关系、定位在近五年逐步明确。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要求。在2018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為教育目标,鼓励高校思政教师挖掘在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2018—2019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在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要求高校要结合实际、强化顶层设计,让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形成高校立德育人的新格局。

    二、建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价值及意义

    (一)推动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学的融合互促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通过理论性和思想性思想政治知识、精神的讲解,利用思想政治武装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政课程主要是要培养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的主要发展的成果,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国家保持一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思想政治基础过硬的后备建设军。课程思政是相对性的隐性教育,主要是结合不同学科课程的特点,将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法治意识等教育元素融合到具体学科内容中,采用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方法。

    (二)推动高校育才教育和育人教育的有机融合

    育才教育和育人教育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展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互支持、协同作用,是实现立德育人和树人育才的有效途径。育人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过程,育才是培养大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科学才干的过程。思政课程的重点是围绕立德目标,引导广大青年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成为道德水准高、思想境界高、政治觉悟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青年人树立为祖国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的观念。育才教育和育人教育的融合,最终目标都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革命理想、热爱国家民族,明确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练就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不断强大昌盛。

    (三)推动高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的相互支撑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过程中,思政课程是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依靠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过程和反思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来实现。但德育渗透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才会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协同来推动学科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巩固。在进行学科教育中一定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无论培养哪个学科的优秀顶尖人才,在强化专业知识方面培养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家国情怀的培养,引导青年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气魄。

    三、构建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在机制建设上提高政治站位,打造一体化工程

    国家出台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是高校领导层需要认真学习贯彻的工作指南。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在推进一体化耦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全校思政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以系统化思维,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务、宣传、教学等各部门共同推动思政工作在高校落地落实。要建立制度保障,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挥作用的研究课题纳入重点学科研究内容中,组织开展对前沿问题的深入探索。引导全体教师不仅重视思政课程,更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推动所有学科教师都围绕协同育人发挥应有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耦合还需要政策、资源保障,要在教学资料、教学团队上向两种教育方法倾斜,分层分级建立耦合试点课程和课程教育的示范,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

    (二)在实现过程中加强创新实践,提高科学化水平

    与时俱进借鉴现代教育理念,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现时代性、科学化。要建立完善不同课程的贯通体系。从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遵循课程内在的教学逻辑,掌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特点,通过建立课程贯通体系,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思政课要在发挥好教育引导主作用的同时,做好专业课中思政教育的补充和巩固工作。学校要从通识课、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贯通上进行创新教学,专业课、通识课中要增加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思政课中增加专业课的科学思维,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的紧密联系,打造教育相融互促的科学体系,建立完善各类学科的衔接体系。思政课注重发挥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服务功能,通识课注重发挥人格素質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专业课注重专业素养、能力的养成,共同为学生打造思政、通识、专业等课程学习的衔接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课程架构。

    (三)在机制保障上建强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化能力

    专职思政课教师要在讲好思政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的同时,通过思政工作教师交流会等形式,带领其他课程老师把握思政教育方向,一起在政治理论、道德修养方面发展。通识课教师要树立思政教育观念,通过言传身教、了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通过通识课程在大学生中落地见效。专业课教师要树立思政教育信心,结合专业学科教学实际,找准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修养,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耦合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本文建议通过在机制建设上提高政治站位,打造一体化工程;在实现过程中加强创新实践,提高科学化水平;在机制保障上建强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化能力,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协同支撑的作用,努力培养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婵娟.课程思政: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8-9.

    [2]张俊,江海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0(4):46-48.

    [3]赵玉兰.新时代“三师”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124-126.

    [4]李清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机制研究[J].国际公关,2020(4):94,96.

    [5]席蕊.高校挖掘和传承山西地域文化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耦合[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28(1):55-59.

    [6]刘红.对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机制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20):59-61.

    ◎编辑 马燕萍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