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机械基础》教学中的“讲演算画” |
范文 | 黄柳平 《机械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研究对象是机器和机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均是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初中都没毕业。所以,要想使学生学好这门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需充分消化、吃透教材,分析透各章节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好本课程。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讲、演、算、画的心得体会。 一、感性入手、联系实际,“讲”出兴趣 “讲”即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机械基础》课概念抽象,但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工厂及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贫乏,面无表情,照本宣科,这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机械基础》强调从感性入手,联系实际,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典型,引出教学内容。注意应用实例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传动现象,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讲出学生的求知兴趣,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教材中“机器” 的概念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设问:机器是什么?生活中见到的汽车、机床、电动机,用过的电脑、手机、洗衣机,他们都属于机器吗?它们和电动机、内燃机在应用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就会带着兴趣进行比较、分析,得知:汽车能代替人的步行,洗衣机能减轻人的体力劳动,手机能变换信息,他们分别属于变换物料、变换信息、变换能量三种类型的机器。然后教师通过单缸内燃机的模型、挂图,采用由外到里,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具体讲解内燃机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运动关系,从而归纳出机器的三大特征。最后,通过车床的电动机、皮带传动(齿轮传动)、工件的旋转和刀架的移动等部位讲授机器的组成部分。 同时,还可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事例来帮助概念的理解。比如讲链传动时,可以自行车、摩托车为例;讲铰链四杆机构时,就以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或汽车雨刷器为例;讲棘轮机构的应用时,就以自行车后轴的“飞轮”为例,“飞轮”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啮合棘轮机构:当链条驱动飞轮转动时,飞轮内侧棘轮的棘齿通过棘爪带动后轴转动;当链条停止运动或反向带动飞轮时,棘爪沿飞轮内侧棘轮的齿背滑过,后轴在自行车惯性作用下与飞轮离合脱开而继续转动,产生“从动”超过“主动”的超越作用。 二、以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 “演”即演示法,指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途径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演示,可以增强直观性教学,也便于学生从演示中理解有关的原理、概念。 1.利用模型演示 为了加强直观性教学,教师充分采用现有的模型进行演示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使学生获得深刻完整的印象。例如,齿轮渐开线的形成与渐开线的性质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若采用模型将渐开线的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很快就明白渐开线是一条直线(发生线)沿着一个固定的圆(基圆)作纯滚动时直线上一点的运动轨迹。 当教学设施受到限制,有限的模型不能充分表达课程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自制简易模型、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来达到教学目的。 2.利用身体语言演示 身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充,也是让教学过程更为直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采用。例如在讲齿轮啮合传动时,学生从齿轮模型中观察到的只是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间齿与齿的转动关系,而对齿轮进入啮合和脱离啮合的过程看不清,教师就可以利用手指代替齿轮轮齿演示:摆动两手掌的的同时,其中一只手的手指分别一对一的嵌入、退出另一只手的手指间。学生很容易明白:为了保证齿轮传动的连续性,必须在前一对轮齿尚未结束啮合时,后继的一对轮齿已进入啮合状态。讲摩擦式离合器时,可以两手掌对手掌表示离合器的主动盘与从动盘,缓慢转动手掌并稍加压力,当压力大于摩擦力时,主动轴带动从动轴一起转动。两手掌分开即表示离合器分离。通过肢体动作的补充演示,学生不仅理解了离合器的结构特点,还懂得了离合器的传动原理。 实践证明,适当的采用身体语言演示教学过程,要比单使用挂图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 三、教会学生“算”,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教会学生“算”,首先要教会学生“记”,只有将公式记牢才可熟练运用。《机械基础》教材中计算部分的重点主要是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和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要帮助学生记忆公式,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关键。笔者在讲齿轮几何尺寸计算时,先是在黑板上快速画出齿轮各部分名称图,然后将要讲的内容归纳为:“三圆三高、两宽两系、一距一厚、模齿难忘。”三圆指的是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三高指齿高、齿顶高、齿根高;两宽指齿宽和齿槽宽;两系指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一距指齿距,一厚指齿厚,其中模数齿形角两参数非常重要,是齿轮几何尺寸计算的依据,不要忘记。以上内容在讲解名称和参数的同时把几个主要的计算公式也推列出来,这样做不仅直观而且容易通过比较法将公式记在脑子里。 其次,教会学生“算”,还需要教会学生灵活“用”公式。在安排学生运用公式做课堂练习时,还要与学生多交流多接触,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为以后的因材施教提供依据,调整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答疑情况,侧面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梯度如何,为日后完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算”的恰当实施,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四、机械基础教学“画”的运用 教师徒手作图的基本功对机械基础教学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教师如果能在黑板上充分发挥“画”的技术,这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板书的形象性是很有帮助的。 授课时,利用挂图和模型也只能教学生看清某一典型例子的结构图,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需要多举例、多练习,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绝大部分要用“画”来完成:比如,讲授蜗杆传动中蜗轮回转方向的判别、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方法、定轴轮系中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别、以及渐开线上各点的齿形角(压力角)大小的比较等。 在画图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彩色粉笔,注意板书的形象性,能使重点突出醒目,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讲授《机械基础》,常常需要讲解、演示、写算、画图同时进行。这种“四结合”的教学方法较好地适应了《机械基础》内容的特点,生动、形象、具体,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感觉、视觉、听觉同时调动,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机械基础》教学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在这“四结合”上精心设计。 以上是笔者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些教法的探索,也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希望能向各位老师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