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范文 | 黄磊 摘 要:据国内权威数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软件开发人才的缺口尤为突出,每年新增需求近百万。发展软件产业,能够为其他产业更好地利用信息,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产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各级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软件开发人才还很缺乏,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尤为短缺。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员是技工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提高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工学平台、专业工作室、世界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 程序设计 人才培养 2017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专题视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要把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贯穿事业发展全过程,努力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围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产(行)业需求有效对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也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独具特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以往各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调研活动中可以看出,企业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一种“供”与“求”的矛盾,企业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但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却反而不高。技工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差距较大,存在缺乏实际应用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差、程序设计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从教学培养的角度分析,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和经验。但从实际来看,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学校与软件开发公司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引导,未能及时按照市场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直接导致大多数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2.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框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事实上,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企业真实软件项目开发的实战训练,缺乏有利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平台,虽有相关的课程实训,但多数流于形式,缺少真实的软件项目作为支撑,未能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3.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软件人才岗位职责不匹配 软件企业聘用人才除了需要应聘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更注重软件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但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日常养成。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笔者认为,应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分析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搭建工学结合教育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中,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关方法,按照渐进原则,让学生在工作情景和学习过程中交替转换,培养其软件开发专项能力。同时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将行业最新标准与技能要求融入教学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立足本专业定位,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养为基础,以提高专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工学平台、专业工作室、世界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软件人才。 1.依托“工学平台”,构建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开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构成既有普遍适应性,又具有特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要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和能力进阶规律,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围绕程序设计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顺序实施,实现学生技能认知、技能形成、技能强化,同时融入企业元素,科学设置教学情境,形成“理论教学+认识实习+教师导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着重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采取项目教学、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以生为本,调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引进企业软件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和软件开发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等环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其在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采用学生成绩多元评价模式打破传统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评价模式,建立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企业、学校、社会”三方立体评价,综合评定教学效果和质量。 2.搭建“专业工作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紧跟软件产业前沿技术。教学中的案例均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或将真实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负责确定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将具体任务分解到每一位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自学,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技能,达到学生所得即社会所需之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这种模式下,缩短了企业和学校的“距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既可以学习企业的规范和要求,又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中的真实应用状况,解决了学生所学的岗位技能与企业真实环境所需实际技能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基本具备企业上岗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从而提前融入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技能人才。 3.融合“世界技能大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为“技能奥林匹克”,是国际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比赛。世界技能大赛中隐含着世界技能人才标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和世界技能大赛所涉及的技能和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将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项目的技术标准融入专业的课程开发设计、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的课程标准、训练题目或比赛题目转化为相关课程的学习任务、项目评分系统为教学评价提供借鉴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世界技能大赛中提炼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企业对工作岗位必备技能要求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世界技能大赛的准备和训练,创建课外学习小组,让学生与行业的先进技术全面接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綜合职业素养。 三、小结 当今的软件开发行业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行业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维化趋势。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真实环境,胜任工作岗位,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所辉,刘卓华.“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福建电脑,2016(32). [2]吴秀莹.基于立体化校企合作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3]向德生,廖俊国,陈燕晖等.基于程序设计竞赛的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4]包萨仁图雅.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J].信息通信,2015(10). [5]王育坚,张姝,马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30). [6]计春雷,吉顺如,宋晓勇.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7]李玲芝,徐俊,易险峰.依托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探索信息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2). [8]邱文娟.技工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的开发与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 [9]耿国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