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工匠精神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
范文 | 李文胜 摘 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变化显著影响着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事实又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中被掩盖,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本文提出,职业院校应不忘初心,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挥棒”,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解决目前发展的瓶颈和困惑,有效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职能。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 人才评价 职业院校以培养、培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为核心功能。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了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一、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基本告别了高增速的时代,进入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与此相对应,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了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简单来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物质生产,基本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进入到了从有到好的新阶段。那么,对市场企业而言,将在规模、速度、质量、结构上发生重大调整,以实现效益目标。市场需求的调整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启发:以质量提升取代规模扩张,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从外部环境来看,受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和区域市场人才需求结构调整的影响,职业院校自然规模的扩张几乎不再可行。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高中阶段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4.3万下降到2015年的9.7万,年均降幅达到10.72%。其中,技工院校招生人数从1.92万下降到1.35万,年均降幅达到9.90%;2015年,全市全年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26家,2016年则达到335家,自2013年以来累计达到1341家。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一般面向的是生产制造业的一线操作岗位,以北京市某技师学院为例,数控加工、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电气自动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专业的在校生占比为65%。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的变化显著影响着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从内部现状来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人才市场上被视为低端教育输出。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培训的质量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非主流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认可度不高的事实,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才是内在的核心原因。例如,在生源数与财政拨款挂钩的制度下,许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入口上不得已无门槛录取生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课程体系甚至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而此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事实又曾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中被掩盖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完成从无到有的蜕变,进入了从有到优的新阶段。从宏观来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是影响“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因素;从微观来说,聚焦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则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首要选择。 二、改革技能型人才质量评价的“指挥棒” 如果说高考是普通高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挥棒”,那么职业资格等级评价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挥棒”。 目前,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制度,已经分7批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占职业资格总数的70%以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制度的出台是为了解决原职业资格设置缺乏法律法规依据、过多过滥等问题,通过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使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指出,取消职业资格不是取消岗位和职业标准。即便如此,在许多专业无证可考的情况下,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当前和未来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评价? 不忘职业院校的初心,契合企业实际需求,是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早在2009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北京市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并选择首钢总公司、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和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企业三家企业作为首批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试点单位,兼顾社会通用要求和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综合使用职业道德评价、工作业绩评价和岗位技能评价等手段来评价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在职业资格清单制度背景下,參照企业自主评价的内容,将职业道德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和作品成果评价纳入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并作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维度,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一,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评价即考查学生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职业规范,责任心和积极性,岗位之间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可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专业技能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即判断学生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工作表现。 第三,作品成果评价。作品成果评价即尊重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的实际,学生可以提交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技术论文、典型作品等任意成果,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载体,以判断和测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发展方向。 职业道德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和作品成果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现了三个层次结构:职业道德是位居深层次的不可直接评估的精神内核,专业技能是位居中层次的仅可判断的内容保障,而作品成果则是外层次的可判断、可测量的显性输出。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联耦合 工匠精神作为近两年来一个具有传统根源而又被重拾的热门词汇,两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在社会宣传中得以大力弘扬,也在研究领域引发了学者的追根溯源。在狭义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属于精神特质的范畴。例如,李宏伟和别应龙博士认为,工匠精神包含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即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而在广义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内在层面的,同时还包括能力支持,例如,姜汉荣教授认为,匠心为基、匠术为本、匠德为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和评价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笔者则认为工匠精神同时包括精神内核、行为保障和外化为品质作品三层内容。 因此,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以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为精神内核,以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为条件支撑,以高品质的工作成果为外在表现的职业品质。 从技能人才质量评价和对工匠精神的分析阐述中,可以得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高度关联度的观点。 第一,价值取向一致。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参考标准,是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人才保障。 第二,内涵本质相通。无论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维度还是工匠精神的内容层次,均符合美国学者R ·博亚特兹提出的“素质洋葱模型”,即核心层为存在的基本假设(价值和动机),中间层为规范和个性(知识和技能),表层为外在直观的事物(行为结果)。 第三,实践内容统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二者既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例如,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须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教学组织侧重未来工作岗位的生产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吃苦耐劳、注重细节、敢于创新、独立自主等精神,与工匠在不断完善工艺的过程中形成耐心、专注、坚持等品质相一致。 四、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核心要义并分析其主体内容,选择有效载体和方式进一步开展。大体而言,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考量实施。 第一,以校園文化和德育主题活动为孕育工匠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主题活动开展中,可以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进行多元融合,系统设计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利用这种文化软实力,在全体师生中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的浸润,培育工匠精神产生的种子,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土壤,形成工匠精神生存发展的校园基础。 第二,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培育工匠精神的主体内容。开发和实施基于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安排和核心载体。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融合了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具有天然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先天属性。 第三,以现代学徒制等深度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夯实培育工匠精神的平台。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落实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双向育人平台,构建体现工匠精神的“养成+体验+实践”教育载体和平台,促进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技术活动等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事实必须予以重视和改变。职业院校要认识到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性,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挥棒”,找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具体途径。职业院校要不忘初心,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始终。这样才能解决目前职业院校的发展瓶颈和困惑,才能有效发挥职业院校的社会职能,促进我国经济在新的阶段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J].民族艺术,2016(5). [2]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4]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 [5]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6]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7]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8]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9]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10]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