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工匠精神培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范文

    滕传姮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注重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文章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 中职

    语文的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与思想教育性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于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过程是人文素养提升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的学习中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品位文章的韵味情趣。因此,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00后中职学生现状

    (一)缺乏远大的目标

    由于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很多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对学习无具体的发展目标。

    (二)缺乏爱心和正义感

    部分中职学生注重自我,个人主义突出,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内心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

    (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部分中职学生说话粗鲁,不能以礼待人;自律意识差,上课迟到、玩手机、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存在混时间,混文凭的现象,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中职语文教学路径

    (一)学生层面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是从文字和图片中获取信息的主动过程。中职语文课程中选取的许多优秀文章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中职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各类文章,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与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1.在阅读中感悟。《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文章语言实例精当,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纤细的文字敏感力。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人们在运用文字时应有谨严精神,并且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谨严精神”与“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恰巧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符。文章中提到的“套板反应”,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很多中职学生共有的缺点,思想陈旧,缺少开拓创新意识,这恰巧与培育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可见,作者独立思考、求真务实、推陈出新的精神,正是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的精义所在。

    2.在感悟中升华。在讲解《语文》下册《善良》这篇课文时,针对90后中职学生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思想早熟、想法现实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善良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挖掘。善良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乐观,是一种智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将“善良永不过时”内容贯穿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领悟“善良”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拓深对善良的思考,用发展的眼光挖掘本篇课文的思想内涵,用优秀作品滋润心灵、传承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书润心灵,文以化人”的总教学目标。

    3.在升华中培育。成功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与欣赏中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比如阅读欣赏《读书人是幸福人》这篇文章,针对00后中职学生特征,立足中职语文教学要求,将“读书人能从读书中找到幸福”内容贯穿教学,教学设计将“走进幸福、理解幸福、分享幸福、继续幸福”有效融合,理解“读书是幸福人”的内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用优秀作品滋润心灵、指引思想、传承观念,鼓励学生多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多读书、多学习,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

    總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阅读与欣赏的教学,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职业观,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

    (二)教师层面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语文教师要拥有热爱教学的工匠精神,养成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夯实专业基础。

    1.提升自身内涵。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书本学习与专业课程、职业生涯、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在“职业化”内容的语文实践中应用,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突破语文学科的限制,拓宽视野,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范围,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学生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士兵突击》一文时,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许三多自身优秀的职业精神,在讲授学生学习许三多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活跃思维,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创新教学方式。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比较薄弱,学习接受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激活中职学生学习的动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落实“工匠精神”文化教育,开展“特色活动”“兴趣学习”“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鼓励中职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强化责任意识,培养中职学生专注,谨严、创新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促使“工匠精神”文化的教育落到实处。可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各种形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内涵,更要创新教学方式,深入挖掘第二课堂所蕴含的工匠价值意蕴和表现形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匠心,从而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3.丰富评价内容。语文课程评价要素主要包括语文基础能力、语文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等,突出考核学生的综合表现。课程评价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语文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周期性地分析评估,为下一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内容的多面性,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写作能力、基本技能、人文素养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过程应重视发展性,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使学生逐渐感悟语文课程学习中自身的发展与变化。总之,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理解的评价,更要注重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的评价,寻求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在反思中进步,从而促进中职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小结

    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仅要讲授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注重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新时代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工匠精神培育,将“工匠精神”通过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形式,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提升中职语文职业素养教育的作用力和渗透力,重拾工匠心,重塑匠人魂,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社会创造和谐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海安.匠心筑梦背景下基于人文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8(04).

    [2]马磊.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J].教育现代化,2017(12).

    [3]吴虹.结合工匠精神谈技工院校的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2017(08).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