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力促毕业生就业 |
范文 | 盛 真 彭 晶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安徽理工大学高度重视,以深入开展毕业生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主线,以建设校园就业市场为主体,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就业基地建设、挖掘市场潜力、广搜就业信息,全方位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截止到2009年3月,2009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已过半。 一、加大“一把手工程”实施力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2009年度党政工作要点,明确目标任务,重点部署安排。印发《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2009年工作要点》,结合当前形势明确工作思路,提出措施要求,全面指导全校就业工作。六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力推进就业工作。坚持实施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不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做到指导机构、人员、经费、场地 “四落实”,为做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市场潜力,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由学校领导带队,组成18个工作组,分别走访浙江、宁夏、广东、贵州等省(市、区)和宁波、南京、西安、郑州等地市级人事部门,煤炭、地质、冶金、石油等行业多家用人单位,参加贵阳、常熟、台州、蚌埠等市级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大会,发放宣传学校和毕业生就业资料3000多份,进一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收集需求信息近万条。 进一步加强和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合作,邀请淮南市人事局、淮南市劳动保障局有关领导来校指导工作,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政府的资源和政策,向省内外有关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充分利用校友、教职工、学生家长等各种社会资源,引荐用人单位吸纳我校毕业生。 三、构建校、院两级就业信息网络,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大信息设备投入,内容充实、结构完善的就业网与全国60多家大型网站建立链接。实现校、院两级需求信息的交互链接,通过就业信息网、短信平台、手机短信及时快捷地将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提高就业信息利用率。基本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建设工作。 四、积极举办校内专场招聘活动 建成以“专场招聘、大型报告会、综合洽谈会”为重点的校内就业市场。2009届就业工作启动以来,举办了校级校园招聘会和院级专业专场招聘会280多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校内选择就业单位的机会。据统计,在已签约的毕业生中,有85%以上是通过校内就业市场落实就业单位的。 五、加强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立足基层就业 学校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就业指导课、网络课堂、“就业创业导航工程”活动等形式,将整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校内就业工作人员指导与用人单位及校友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教育毕业生树立“行行能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积极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近年来,每年均有84%以上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9年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中有90%到基层单位。 六、开展点面结合、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指导,不断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缓解就业心理压力,重点帮扶毕业生中的“双困生”和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 各学院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班级和寝室开展“一对一”咨询,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思想状况,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增强信心、稳定心态,积极就业。 七、重视就业和市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制定。针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增设相近的辅修课程,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强与校外相关部门协作,群策群力,把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基地与就业创业基地融为一体。 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举办用人单位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校友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详实、客观的分析报告,供学校领导、有关部门和各学院参考,促进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保障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