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技工院校重点专业设置“工匠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范文 | 谭国泽 摘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有良好的土壤和必备的条件。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優化师资结构,优化生源渠道,优化课程设置,来改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和教学管理,优胜劣汰,用良好的机制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重点专业 工匠班 体制机制 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无论是校园建设、教学设备,还是专业建设和师资力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发展,真金白银都落到了实处,着实令人欣慰。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30多年的教师,笔者欣慰之余还是有几分忧虑,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更多的大国工匠。可当今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又如何,能达到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吗? 一、技工院校生源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等职业学校停止招生考试后,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开始出现困境和窘境。生源质量便与日俱下,走村串巷的招生工作便成了每一位教职工每年的噩梦,教师的尊严也丧失殆尽。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不管招生对象是否辍学,是否被开除,是否愿学,全部招进。可以这样说,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60%是厌学的,其中20%是完全不学的(也学不进去),不到40%的学生是愿意学习的,这其中只有20%是学习功底较好的。只要能考上高中,极少有学生愿来上职校,只要能上高职高专,也极少有人来上职校。技工院校招进来的全是“漏网之鱼”。可这类人群的数量在全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别说教好这些学生,就连管好这些学生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少有老师主动要求当班主任,管理这些学生的难度超出任何一所中小学。技工院校的教师在学生管理上个个苦不堪言,绞尽脑汁,手段用尽也效果不佳,很多家长也是无可奈何,只要求孩子在学校不出事就好,没有多大期望值了。难管、难教成了技工院校的一个基本现状。有几位家长是心甘情愿把孩子送来上学的呢?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家长只要有一点办法都不会把孩子送到技工院校。但全国公办和民办的中职、高职院校众多,生源大战年年如火如茶,招生“高招”五花八门,可大多数学校每年还是无法完成预定的招生任务。招生难成“困境”,招生苦成“窘境”。 二、技工院校的教学现状 招生状况的“困境”和“窘境”,直接导致了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尴尬局面。在校的每个教学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是一个基本特征。来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学,有些学生无法听懂有些课程,有些学生不交作业,有些学生只玩手机,只有少数学生听课或能听懂课。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压力,对于教师来说,管教管导是师德所在。面对这种这种状况,教师该如何施教成了一个难解的课题。于是,教师的教学现状便出现了较大分化:有的教师上课很认真,但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会很多,课堂上经常在提醒那些睡觉、玩手机、讲话的学生,用于讲课的时间就减少了;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却忽略了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上实训课时教师的管理难度更大了,经常要防止学生溜堂,学校不得已只好为实训课增加一个管理教师;有的教师面对这种课堂已经有些麻木,干脆放任不管,只给少数愿意学的学生讲课和辅导,教学效果更好不了。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无法管,上课为所欲为,但教师若批评或批评重一点,他就会与教师顶撞,根本不服从教育和管理。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教师上课时的心情,从而不能发挥正常的教学水平。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如果严格按学籍管理的规定来办,很多学生就无法拿到毕业证,这无疑是逼着教师在考试时“放水”。面对当今的学生,教师离开了“考试分数”这个法宝,还有什么手段来管理课堂,又还有什么手段来管理学生呢?因此,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非常无奈。 三、设置“工匠班”的必要性 当今职业教育的真实现状与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期望值和现代企业对大批中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有很大差距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到企业只能做普工,很难独当一面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只有少数毕业生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毕业生没有真才实学,无法胜任本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是,中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一定学不好技能,在中学的很多课程在技工院不一定要继续学,而是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相应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不再是衡量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唯一标准。相反,有些动手能力强,头脑反应灵敏并且又想学的学生,大多是完全可以培养成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这就要看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机制体制是否合理和优越了。 目前,全国技师学院都申报了各自的重点专业,而且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投入也相当可观,资源配置也相当好,都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但由于这些重点专业的学生太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在各个重点专业中开设“工匠班”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工匠班”的体制机制 既然是“工匠班”,就要与其他班级有本质上的不同。 一是严格选人标准。新生进校一周后就开始组建“工匠班”,每个专业尽可能只设一个班,标准主要从中考成绩、操行品德、好学上进、服从管理、动手能力等方面去考量。选拔时必须经过笔试和面试,择优选拔,不允许家长和教师说情、走后门,确保生源质量。 二是严格管理标准。“工匠班”一定要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标准,有独立的班规班纪,要有别于其他普通班,并将这些管理办法在学生进班时让人人知晓,人人签订服从该管理办法的承诺书,有入班誓词,宣誓后再入班。让家长参与进来,组建家长微信群,并且每位家长也须签订一份配合管理的承诺书,共同管理。 三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校一定要为工匠班配备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教学设备。首先是选好班主任,班主任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匠班的班级形象。良好的班风班纪是工匠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风清气正,好学上进,比学赶帮,精益求精的班风必须真正树立起来。这就要求班主任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能力,有信心,有魄力,有担当。其次是选好任课教师,要求任课教师业务上是全校最强的,能力上是全校最好的,专业上是全校最精的。这些教师的工资待遇也要区别对待,这样也可以激励更多的教师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是配备最好的教学设施,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器材都有优劣之分,一定要为工匠班配置全校最好的,并要确保工位数量。 四是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打破传统,敢于创新,可有可无的课程全部去掉,时时处处围绕专业转,加大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增加教学强度和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精度,以此来实现教学质量的超越。 五是实行优胜劣汰。工匠班的人数一定要控制,应根据各重点专业的学生总数来确定,按照15%的比例为好,每个班的人数最好在25人以内。为了让普通班的优等生能进入,对工匠班要实行优胜劣汰制度,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要被淘汰,让普通班的优秀学生进来。每学期考试成绩最后一名要被淘汰,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的同学要被淘汰,不服从班主任管理的同学,班主任有淘汰权。这些被淘汰学生的空缺名额由普通班的优等生来补充。 六是积极参加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现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非常多,特别是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各地选拔赛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工匠班”的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和各种级别的技能比赛。备战的过程就是一种强化学习的过程,比赛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理历练和技能检阅,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是加强校企合作。对各重点专业学校一定要有对应的固定校外实训基地,与有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到企业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校学习和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是有一定区别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经过企业生产的真实检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实战经验。 五、“工匠班”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同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落实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要精神,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在重点专业中设置工匠班,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培养出有限的中高技能人才,让“想学好”和“能学好”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长远意义则在于探索一种培养中高技能人才良好的机制体制,以点带面,起到示范作用和引领效应,以此来逐渐改变大多中职学生厌学、怠学的不良学风,进而改变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最大限度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技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