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技校公共课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四融法” |
范文 | 陈燕兰 刘群秀 摘 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专业课教学、实训课操作、日常管理等能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公共课教学亦能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从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出发,分析了技校公共课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四融法”。 关键词:公共课教学 工匠精神 培育 匠德 匠态 匠心 匠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目前暂时还未有标准的定义,但工匠精神至少包含如下价值内涵: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表现为坚守岗位、敬业负责、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等。 在这个创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具备。那么,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除了专业课教学、实训课操作、日常管理等能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公共课教学其实亦能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匠德”、传承“匠态”、养成“匠心”、践行“匠神”。 一、在德育教学中加强“工匠”德育教育,培养“匠德”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标杆。早在我国古代,工匠们就追求“以德为先”“德艺兼求”“德艺双馨”的工匠精神。“德”是立身之根,“艺”是服务社会和成就人生的手段。教师要坚持“德育先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匠德”。 2.在德育教学中加强“工匠”德育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等都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发挥德育教学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德育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是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要特别注意在日常德育课程教学中加强“工匠”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加强学生对未来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意志,使学生选择积极的职业行为,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以行动诠释职业道德内涵。 3.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以加深学生感悟 承担德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此外,还需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如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等定期到校举办工匠精神宣讲,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此外,还可开展感恩、诚信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如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又如诚信考试、诚信做人……学生在活動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工匠德艺,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态度教育,传承“匠态” 1.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工匠”态度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而态度源于观念。“工匠”精神的缺失,源于我国落后的传统观念。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导致了人们对工匠和体力劳动者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评价和认同。甚至今天,在很多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入流教育”,职业院校是“下等院校”。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要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让大家重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 2.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字、文学等因素来渗透工匠精神 语文教学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有着天然的优势。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功能,在教学中,可利用语言、文字、文学等因素来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从《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中“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等知道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从《庖丁解牛》等文章中知晓“游刃有余”“得手应手”“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从而充分体会古代工匠们的态度与精神,从内心深处认同工匠精神。 3.鄙弃现下较盛行的“差不多”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较盛行的“差不多”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相对较浮躁,个人功利心较强,于是“差不多”观念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常态,如工作族口中的“差不多就行了”学生口头禅中“差不多就得了”,这些其实是懒散、无所谓态度的体现;企业和工厂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凡此种种,都是缺少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体现,都是工作马虎、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是与精益求精的“匠态”相违背,我们要坚决抵制。 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工匠”极致教育,养成“匠心” 1.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精神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需要耐心、严谨、细致、完美,这与工匠精神中的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等是一致的。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精神理念的渗透,要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其实就是让学生不断地从简单的数学计算、数学图形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到耐心、细心、专注、坚持,从而树立严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和信念。 2.数学的解题过程离不开“匠心” 敬业专注、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是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前提。工匠们在工作中坚守认真严肃、谨慎细致、追求完美、注重细节、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零部件准确无误……这正是数学解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匠心”所在。数学的解题过程,需要运用严谨的思维、精确运用各种公式、严格一层一层分解、反复进行求证,如此得出的结果才分毫不差,才能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这正是工匠精神中的分毫之间追求极致的匠心所在。 3.在传授解题技巧的同时养成学生工作的“匠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传授学生解题技能的同时,还应向学生灌输追求更好更精确的精神理念。例如在讲授“毫米与分米”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告诉学生某些产品甚至只是一个小小零部件若差之分毫,就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酿成大禍。所以在生产中一些工艺需要精确到毫米级,甚至需要一次次打磨不足几毫米的零件,由此让学生领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摒弃“差不多”的观点——严谨认真、专注执著、不满足现状,逐渐养成主动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案、追求更高更好、不断创新的职业心态。 四、在就业与创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践行“匠神” 1.在就业与创业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技工学校的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频繁跳槽、无故离职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常态,缺乏专注、专一、坚持的精神,缺乏职业认同和坚定的职业理想。而另一部分学生即使能安心留在工作岗位上,却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得过且过,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专注、专心。归根结底,这些其实都是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也凸显了加强学生入职前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在就业与创业课堂教学中贯穿工匠精神思想教育 就业与创业课相当于学生在校的一门岗前培训课,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与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做好学生到企业工作前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工匠精神中专注、专一、专心、坚持等情感内涵的培养需要在学生步入社会前展开。在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媒体报道、学生在企业中的各种典型案例引导、岗位认识等方法,贯穿工匠精神思想教育于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人生价值观,养成对工作一丝不苟、严谨细致、专注执著的习惯,实现准确定位、迅速就业、坚守岗位的就业目标。 3.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活动,践行“匠神”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通过开展工匠精神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就业创业。如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创业项目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赛,又如积极推进“优秀工匠校友返校分享经验”、校园创意集市、淘宝展等一系列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引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或创业中践行“匠神”。 当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师资必须先行。承担公共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一丝不苟、执著专注、乐于奉献,将工匠精神确立为职业教育永远追求的崇高价值理念,以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与精益求精的建设者、传承人为己任。唯有如此,不忘初心,公共课教学才能承担起培育工匠精神中“匠德、匠态、匠心、匠神”之重任。唯有不忘初心,职业教育才能持续前行。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12-10. [3]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3-11. [4]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5]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6]栗洪武,赵艳.论大国工匠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作者单位: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