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
范文 | 陈士玉 张恩宁
摘 要 高校创业孵化园是“双创”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支持孵化企业、突破技术难关的实践基地,也是学生体验创业、融入实践、走向社会的桥梁与纽带。当前吉林省内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力度,强化不同高校创业孵化园之间的联系,健全完善公司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市场推广,完善创业项目的考评退出机制,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以此提升创业孵化园的创业孵化能力。 关键词 高校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2-0059-04 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和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在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中,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都是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以吉林省高校创业孵化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对高校创业孵化园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创业园建设角度给出对策建议。 一、吉林省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调研的吉林省普通本科高校创业孵化园具体包括综合类高校2所(吉林大学、北华大学),理工类高校2所(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师范类高校2所(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财经类高校2所(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工商学院)、农林类高校1所(吉林农业大学)、语言类高校1所(吉林外国语大学)、土建类高校1所(吉林建筑大学),共11所高校。从高校归属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其他均为省属高校。从高校所在城市分析,长春市高校9所,吉林市高校2所。 (二)成立时间集中 调研高校的创业孵化园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2013年,占全部调研高校的72.73%。从学校类型分析,综合类高校和理工类高校成立时间早于其他类型高校,如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成立于1993年,吉林大学于2000年成立大学生科技园,是调研高校中成立时间比较早的。而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于2007年,其他高校创业孵化园的成立时间集中在2011年至2015年,详见表1。 (三)使用面积相对充裕 调研高校的創业孵化园面积平均6924平方米,能够很好满足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孵化需求。从学校类型分析,理工类高校和农业类高校的园区面积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如东北电力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创业园面积均超过10000平方米。各调研高校合理规划,保证了校区内创业园的有效利用,又为成功孵化的项目提供了优质的空间平台,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管理模式各异 高校创业孵化园管理主要包括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多部门共同管理两种方式。如东北电力大学由科技园发展公司负责管理和运作;东北师范大学由团委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负责管理与运作,工作人员由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吉林财经大学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具体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北华大学设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隶属于招生就业处;长春师范大学则由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部、培训服务部,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负责组织和协调就业工作指导处、学生工作部、团委、科研处等部门统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体情况见表1。 (五)孵化成果显著 高校创业孵化园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软硬件保障和专业服务,平均孵化企业32家,并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如吉林大学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66家,其中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36家,注册资本总计730余万元,拥有具有自主研发专利技术的科技项目30余项,涉及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获得吉林省科技厅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资金100万元,协助学校争取吉林省全民创业专项资金750万元,带动相关领域270余人实现创业就业。东北师范大学创业园中先后出现1名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2名吉林省十大创业先锋。吉林农业大学累计获得专项和社会资源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校级创业园入驻项目69个,院级入驻项目208个,已注册企业91家;目前创业园孵化项目71个,业态分布于农业、园艺花卉、电子商务、传媒印刷、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2018年学校创业园实现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吉林建筑大学被教育部先后评为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所典型经验高校。 二、吉林省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高校创业孵化园工作人员和大学生2个群体进行个体访谈和小组访谈,结合实地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孵化园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地方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多由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主管, 主管部门多为学校行政部门, 而主管教师往往也是身兼数职, 无暇在基地管理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2]。许多创业孵化园普遍存在“场地等硬件强、制度等软件弱”的问题。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仅包罗万象,而且管理流程与纠纷矛盾纷繁复杂,日常工作量居高不下,调研的高校普遍反映,师资力量不足是影响创业孵化园建设的主要问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孵化园管理者与学生工作处、就业办公室等相关学生管理机构之间时常出现权责边界模糊、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等尴尬窘境。 (二)政府与社会力量支持仍需增强 高校创业孵化园的管理模式主要以高校自主管理为主,管理层次大致由高校、学院、部门、工作室分层分级负责,政府部门主要是在政策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尽管许多省市在企业注册、税收等方面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但是这种减免方式较为简单,并未让创业大学生感受到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以及政府部门与其他社会力量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介入帮扶的具体措施。在调研高校中,整体上高校创业孵化园对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的融合性较差,对比很多社会创业孵化园提供的一站式服务,高校孵化园在这方面明显欠缺。 (三)高校创业孵化园之间联系较为松散 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建设模式与分布格局大都呈现出“一校一园”的状态,很少有“政府高校共建”或“多校一园”的建园模式。调研的11所高校中,9所都属于“一校一园”模式,占总调研高校的81.82%。“一校一园”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孵化园局限于所屬高校内部空间而忽视与其他孵化园进行校际沟通联系的弊端。由于孵化园在校际沟通联系方面较为松散,从而导致许多相似度较高的创业项目(例如理工类、医学类、生物科技类)只是松散地分布在各高校的孵化园区内,难以在技术、人才、设备、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难以产生资源聚合效应。 (四)公司化运作能力亟需提升 尽管有些高校孵化园已经出现公司化运作的影子与创业基金和外包服务项目,但是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公司化运作能力在整体层面仍然较为欠缺。高校创业孵化园大都由高校进行自主管理,孵化园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来自高校内部现有教职员工,在孵化园运营管理中社会专业人员的数量很少,许多高校创业孵化园尚未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化模式。 (五)市场推广效应尚待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年发展渗透,市场意识与营销观念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管理者的必备素养。对于刚起步的创业型企业,如何通过市场推广来获得利润与效益尤为重要。高校创业孵化园内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的实操经验,许多创业项目仅能在小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与风险投资者的关注,造成了创业项目融资困难、市场份额狭小、项目运营困难甚至被迫停滞等尴尬窘境。 (六)考核评估机制尚不完善 调研发现,许多高校创业孵化园的评估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不清晰。有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没有制定创业计划书、组织架构等基本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进入创业团队后便放任其自由发展,而且很少进行相关的考核评估工作。考核评估的不完善容易产生一些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甚至出现长期占用孵化园、创业地点沦为仓库或聚会场所等严重问题,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创业者的毕业,有些创业项目面临着学生毕业企业就随之倒闭的尴尬局面。 (七)融资模式与力度存在局限性 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创业项目主要依靠传统的自筹与政府减免补贴为主。政府的贷款优惠政策主要倾向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小型微利企业,而且对于高校创业孵化园的扶持力度有限。尽管政府在税收、贷款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免补贴,但是这些优惠对于刚起步的创业型企业来说毕竟有限,大学生创业者仍然需要依靠自己来获得融资与项目启动资金。大学生创业者自筹融资的能力与渠道有限,而且股权结构单一,难以真正形成清晰明确的企业组织结构。融资模式与力度的局限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首要瓶颈性制约因素。 三、吉林省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高校创业孵化园的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程,需要借助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来维持创业孵化园的正常运转。首先,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成立创业孵化园管理办公室,其具体负责入驻项目的评估与选拔、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协议的拟订与签署、园内项目管理与监督、大学生创业者咨询指导服务等相关工作。其次,高校创业孵化园指导委员会组成成员中应包括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专业教师等,其主要负责项目评审、项目培训、技术指导等。再次,适当增加专职教师与法律顾问数量,设立专门的创业咨询室,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及时优质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和创业指导。最后,还应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编写管理手册与服务指南等,逐步细化创业项目准入、考核、评估、奖惩、退出等方面的制度内容,并定期跟进补充修订。 (二)强化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力度 由于高校创业孵化园大都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在矛盾化解、沟通协调方面不仅需要高校的自主管理,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力量的介入与扶持。吉林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每年都出台相关的政策,下一步应重点将吉林省出台的利好政策尽快落实在高校创业孵化园中。具体来讲,工商、税收、科技等相关政府部门既需要制定一些能够促进当地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与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也应向大学生创业群体传导环保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大局观念,还应持续优化当地的金融扶持、政策咨询、知识技能培训、市场推广、文化创新、招商引资、创业案例、咨询辅导、孵化服务和公共服务等环境条件。 (三)强化不同高校创业孵化园之间的联系 在当前开放理念以及网络信息平台日益发展的形势下,“一校一园”的建设格局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环境,未来应积极探索孵化园的共创模式。吉林省个别高校已经开展探索联合共建的模式,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都建立了创业孵化联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建议吉林省高校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联系:如可设立校际间的创业孵化园联盟及其网站、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校际间的创业设计比赛、创业项目评优比赛;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或企业家校友开展专题培训,举办创业沙龙;相互参观学习,共同探讨创业案例等,尤其是医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相似度较高且创新难度大的高科技创业项目,通过不同高校创业孵化园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在技术、人才、设备、资源等方面的聚合效应,进而打造“有文化、有温度、有情义”的创业社区联盟。 (四)健全完善公司化运作模式 公司化运作是国内很多创业孵化园的发展趋势。高新区的摆渡创新工场和净月区的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都是首批认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都是典型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大学生创业团队应打破传统思维与人情关系的束缚,积极借鉴实行以“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为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化运作模式,确立市场经济导向,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自负盈亏制度,逐步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领导体制,勇于招聘吸纳高校外部的社会专业人才与合作机构。 (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市场推广 高校创业孵化园的管理者有责任通过多种平台媒体来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尽可能多的市场开发机会与渠道。首先,管理者应定期为园内大学生创业群体开展市场推广教育和营销案例宣讲,以增强大学生创业者的市场意识与营销思维。其次,管理者应该将企业家、主管部门领导、风险投资者等社会资源邀请到孵化园,借助学术交流、课题研讨、创业设计大赛等方式来促进园内创业项目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此外,管理者也可以利用学校校友会内的人脉资源来促成园内优秀创业项目与校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六)完善创业项目的考评退出机制 由于一些竞争力不足、难以为继的创业项目长期占用孵化园创业地点,制约创业孵化园的运营质量,需要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与退出机制。首先,高校创业孵化园应该使用层次分析法等手段来明确相应指标要素的具体权重。其次,高校创业孵化园应该在前期市场调研、详尽财务分析、产业化发展可能性分析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严进宽出”的创业项目准入机制。学校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运行情况按照季度、学期进行考核评比,对于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在资金、学分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确认[3]。 (七)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融资问题是关乎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基础性因素,高校创业孵化园亟需突破传统的自筹融资模式,在争取贷款优惠与政府减免补贴的基础上,借助报刊、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平台来着力宣传讲解园内的优秀创业项目,吸引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者的关注,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使创业项目形成稳定和可持续的股权结构。 参 考 文 献 [1]兰华,杨宏楼.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5):74-76. [2]寇文淑,邵学军.地方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路径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2):22-25. [3]吴小明.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管理模式与实践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7(1):103-1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