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构建
范文

    [摘要]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构建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一要加强政府主导,营造气氛,优化环境,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战略意识;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与执行监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资源,牵线搭桥,支持校企深度融合;改革管理体制,搭建职业教育产业技术转化与推广平台。二要深化职业院校自身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教学实践。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 机制构建

    [作者简介]从云飞(1964- ),男,河南光山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146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41-05

    一、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当务之急

    随着“经济建设中心”战略发展重心的转移与持续强化,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仅高职教育,短短三十年,院校從零开始激增至现今的1300余所,学生规模与本科院校基本持平。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得到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社会行业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与高度关注。但毋庸讳言的是,在社会支持不断升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同时,职业教育展示的社会形象却难孚众望,“低档次”“高考收容站”似乎成了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代名词。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不能及时提供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高效率技术服务,更使得职业教育处境难堪。诸多诟病溯源,集中指向一个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同时又回避不了的问题——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

    (一)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制约当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根本性因素

    职业教育脱胎于企业,源于企业为了生产而开展的员工培训,原本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后来企业的员工培训从企业脱离出来成为社会上单独的职业教育学校,但两者的“血缘”关系依然存在。因此,教育专家认为,执行职业教育应该有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即“双主体”。没有企业支持的职业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职业教育。可是,来自2014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不仅没有全面铺开,而且绝大多数是“合而少作”甚至“合而不作”,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80%以上的“校企合作”不是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就是局限于企业人员来校兼职、学校教师到企业锻炼或企业临时录用学生等两三个“表皮”方面。半数以上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靠的是“人情”,“人一调走,合作散伙”的情况经常发生。全面、深入、稳定的校企合作不足两成。针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深切地指出:“弱在校企合作!”“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按市场公平原则,成功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利益平衡、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只有利益“共赢”才能合作成功,也只有利益“平衡”,合作才会继续、持久。学校与对应企业尽管在业务上有着“天然”联系,但两者在社会管理上既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同时受社会行业管理机制约束,从法律上是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如果合作不能做到“共赢”,其结果可想而知。调查显示,当前校企合作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方的合作利益不能得到“对等”保障,在于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与一流技术服务,在于企业一旦“牵手”学校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受损。即使是最基本的接收学生到学校实习,企业也要同时承担生产进度、成品质量、管理成本等方面的影响,甚至还有材料浪费与设备损坏等方面的损失。破解当前的校企合作难问题:第一,要靠政府。政府主导出台相关政策,或立法约束企业履行社会职责,或通过税收减免与转移支付直接给企业补贴,协调、平衡企业与合作学校之间的利益。第二,也是最根本与最长效的,要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实力”,靠职业院校创造出与企业同步甚至领先于产业一线的技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试想,如果企业的技术进步、技能提升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职业院校的支持,或者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变得更为高效,那么即使没有法律政策与行政命令约束,企业也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二)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性因素

    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主要是培养适应产业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既是职业院校自身的价值所在和“立身之本”,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天然使命。调查显示,当前我国80%以上的职业院校在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与产业一线的行业企业相差甚远。对照相关标准,70%以上的专业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对应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教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离开行业企业就难以做到有效实施。在较高层次的产业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科研项目的完成上,如果没有行业企业支持,仅靠职业院校自身几乎无能为力。本应成为强项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恰恰成了职业院校自身的“短板”。一句话,如果仅从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角度衡量,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名实不副,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立身之本”与存在价值。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已着实成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本质性、关键性因素。

    (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横向观察当下我国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最准确的“关键词”莫过于“竞争”两个字。仅从单项的生源大战,即可窥其竞争之“惨烈”。特别是由于“生源高峰过去”“僧多粥少”,招生在绝大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存危机之下,学校争先恐后,“各显神通”,从普通招生到单独招生,从“注册”入学到“预科”培养,从走县串乡到校校“联姻”,有的学校甚至还加上了对意向考生入校后的各种“优惠”承诺,不一而足。可即使使尽浑身解数,一批学校还是不能按计划完成当年的招生任务,个别学校的年招生数甚至不足三位数,导致其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综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完全从起初的规模发展期、“自在”发展期进入到当下的品质提升期与生存挑战期。“竞争”已成为当下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最为明显的标志。从发展趋势看,下一步“引入市场机制”“重新洗牌” 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残酷竞争必然促使学校寻求发展途径,倒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对于职业院校,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职业技术技能。技术拥有多寡、技术先进与否及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的高低无疑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面对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难题,顶层设计者们再次敏锐地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光投向职业教育,再次吹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集结号”,不仅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与“精品意识”,同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随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这个要求做出了全面而具体的解读。

    《决定》在从战略高度阐明快速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构架、目标任务的同时,第一次将“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提出。在此基础上,党和国家同时强调要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建立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关乎职业院校,关乎职业教育,更关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已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二、政府、学校联动,快速构建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

    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基础薄弱、水平落后,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于多数本科院校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积累,我国职业院校尤其是作为当前发展主力与龙头的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时间短,技术技能积淀不足,技术创新基础单薄。可见,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二是十几年的职业教育大发展,主要的还是规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客观上造成了职业院校专业师资的严重短缺,导致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方面基础薄弱,在技术创新方面发展乏力。因此,政府、学校应联动起来,快速构建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

    (一)政府主导,营造氛围,立法建制,扶持监督

    1.加强舆论导向,营造氛围。运用广播电视及其他有效传媒,特别是具有行政管理效应的政策文件,广泛宣传,持久发力,尽快消除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与“官本位”等陈腐落后观念,让“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技术创造财富、科技改变社会”等先进思想抢占社会主流思想高地并扎根人心,进而“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传承必须重视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战略意识”。

    2.完善相关立法并监督执行,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在当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仍不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的情况下,立法保障或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干预无疑是促进校企合作最为有效的手段。在立法的基础上,权力部门的有力监督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大多数企业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办社会”“办教育”的情况下,强力约束相关企业“重拾社会责任”,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局出发,关心、支持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进而将校企合作当作“分内之事”,主动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大有必要。

    3.设立专门机构与专项经费,重点扶持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或政府直接出面,或依托行业协会,成立国家层面具有行政管理或法律效应的专门机构,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职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工作。组织专家,制定、发布职业技术技能“国家标准”,指导经济发展主要行业、规模产业与核心产业的技术技能发展方向,重点扶持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活动。同时,协调地方政府、行業企业,聚集其他社会资源,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水平与行业企业发展同步甚至领先提供可靠保障。

    在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各项条件中,来自政府方面的“经济刺激”不可或缺。专门经费专款专用,或有计划地通过各种针对性的立项直接作用于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补贴合作企业,以平衡校企之间的合作利益,化解合作矛盾,保证校企合作的连续与稳定。

    4.深化体制改革,有效搭建职业院校技术转化与推广平台。《决定》明确提出,“制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随之而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将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积累与创新机制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

    (二)深入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

    在当下的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机制构建中,“政府主导”这个外因尽管重要甚至必需,但在逐步深化的市场机制中,只能算是权宜之计,不可长期依赖。从长远来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1.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管理机制。确立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战略地位,制定学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发展“主轴”统帅、主导各项发展工作的开展。围绕发展“主轴”,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围绕发展“主轴”,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将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聚力于专业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围绕发展“主轴”,将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向与主要精力集中于技术应用、技能提升与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增强上;围绕发展“主轴”,学生课余广泛开展旨在提高职业技术技能的系列活动;围绕发展“主轴”,学校其他行政与后勤管理各司其职做好相关服务。

    2.源头着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型师资队伍。教师既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基础,也是学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核心力量。快速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在管理机制优化。一是通过企业一线岗位挂职、技术技能帮扶、脱产进修等途径,对现有专业教师队伍实施全面技术提升。同时,强化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锻炼制度,使通过企业一线岗位提升专业技能成为专业教师发展的规定动作并监督该制度周期化、常态化运行。二是优化职业院校现有专业教师聘任机制。突破唯职称论、唯学历论与唯身份论藩篱,降低所谓的“学术”与“身份”门槛,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出发,以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水平与潜力为标准分批次引进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技术精英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在直接改善专业教师结构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引领与技能示范作用。三是完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入校兼职任课机制,同时配套专业教师随堂听课制度,实现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与引带教师的双重功能。四是创新新教师引进机制,将企业工作经历、技术技能实践能力与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条件与必备条件直接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德国“双元制”与新加坡“教学工厂”等国际经典职业教育模式将专业教师“至少五年企业工作经历”作为硬性入职条件,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寻求“终南捷径”,创建以行业技术技能专家为主体的大师工作室。一定意义上,行业企业的“技能大师”就是当下产业技术技能的“标准”与技术技能“高地”。抢占这个技术高地,引进行业大师级专家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不仅能直接改善职业院校专业团队“双师”结构,有效带动整个教学团队专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提升,更能直接“平移”产业技术“制高点”进入校园,实现校企技术技能的快速对接与有机融合,进而为职业院校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长效平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不遗余力地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技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往往是以反复实践为前提的。认真审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贫弱现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实践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专业实践教学不到位表现出来的“乱象”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不严谨、教学环节的不完整与教学组织的无序化,还有大量的技术规范的“似是而非”。一定程度上,技术即科学。在专业技术的传授上,如果“差之毫厘”,结果可真的会“谬以千里”。解决问题,最好的莫过于首先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入手,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优先保证实践教学时数,把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配比切切实实地做到1︰1。其次,在教学设施投入方面优先保证专业实训基地与专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仿真性、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监控体系,全程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监控,使专业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5.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服务。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家庭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既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方面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抓手之一。以專业为基础,或依靠院校自身技术技能力量,或联合企业、社会相关科研院所搭建社会技术服务平台,或代政府、行业企业承担各种技能培训,或直接走进社会企业、家庭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既可有效树立专业社会形象,又可使专业师生在服务实践中得到更为职业化的技术技能锻炼。

    6.构建科学有效的技术技能竞赛机制。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专注于技术技能的锻炼与提高,参与师生在高水平技术技能环境中持续“修炼”,能力提升自是非常;同时,获奖学生以点带面,“榜样”作用发挥明显。近几年逐步强化、“普及”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实践证明,专业学生广泛参与、层级推进、循环不断的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从国家到各省、地市均已搭建起职业技能“标志性”竞赛平台。依托这些有效平台,职业院校积极行动,依据校情、学情与专业建设情况,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与其他社会资源,构建起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师生“联袂”、课上课下互动、“教赛”相长的技术技能竞赛长效机制,无疑是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的又一个“快捷方式”。

    [参考文献]

    [1]韩玉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从云飞.我国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机制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