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三螺旋”理论的应用 |
范文 |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三螺旋”理论与“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然后分析了“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即服务:政府职能转化与行政凝聚力的加强;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利益:“政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最后提出了“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践行途径:政府与高职院校调控机制的建构;政府与企业引导机制的建构;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机制的建构;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的建构。在“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三螺旋”理论 动力机制 践行路径 [作者简介]孙干(1978-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盐城 224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62-04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力资本在管理和创新中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这也改变了人们对管理的看法。如何将人才、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管理和运用,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人们逐渐开始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研究管理问题,从而诞生了以生物学为视角的“三螺旋”理论。基于此,笔者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入手,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及践行路径。 一、“三螺旋”理论与“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 随着校企深度合作,“政产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成为国内外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高职院校最初还没有引入“三螺旋”理论,但也出现了诸多联办的高职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攻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制”、韩国的“官产学合作”以及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等。这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将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各国根据国情不同,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知识转变成生产力的效率,因此,各国政府一方面重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重视资源的整合运用。有鉴于此,“三螺旋”理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推广开来。 1.“三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TH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首次从知识经济时代出发来阐述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图,使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亨利·埃茨科维兹主要着眼于知识商品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创新机构之间的多重关系,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政府职能,加强企业与大学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上升的“三重螺旋”。从发展态势而言,“三螺旋”并非呈现一种线性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而是一种非线性缠绕上升模式,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市场占有,提高整体效率。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管理需要政府去官僚化、企業去商业化、高职院校去学术化,实现彼此“零距离”对接,使得政府服务于创新的大局、企业服务于科研的大局、高职院校服务于发展的大局,最终实现知识经济化,实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职能的最佳融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日益增强,高职院校逐渐从大局着眼,开始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随后,众多学者陆续开展了以“产学研”为主体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升了“政产学”三方关系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推广。 2.“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螺旋”理论认为,高等院校在知识经济社会应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能够进行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转化,这也是“三螺旋”发展模式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和前提。“三螺旋”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经济化,即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从而使其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本身不仅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而且要将自身的知识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校企合作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能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良性结合,实现“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生产链的健康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逐渐地将自身的优势彰显出来,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从而使“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科学链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与生产的发展必将带来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政治发展,使得行政链在无形之中也得以巩固,从而既在纵向上实现了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的结合,又在横向上实现了人员、信息、产品的结合,保证了“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各个组织的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 1.服务:政府职能转化与行政凝聚力的加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政府对其职能实现了新一轮的转变,即服务职能的加强。这一职能的转变为“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动力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即政府在践行自身服务职能的同时,能够充分地引导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证和支持,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方便地与企业接轨、与前沿科学技术接轨,并以此来调适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注重知识的经济化、密切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的行政职能关键在于服务,体现在对企业、高职院校发展中的瓶颈与困难进行相关引导,从而使得政府的行政凝聚力得以加强,使得高职院校、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统一体,进而开展创新生产活动。 2.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招生对象来说,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众多高中毕业生更愿意用更多的经济投入来换取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这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深的关系。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主要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与专业有关,这与广大家长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存在一定差距,使得高职院校对高中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限制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加工的生产模式,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鉴于此,企业与高职院校都亟须走出发展的困境。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整合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资源,满足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发展中实现共赢。 3.利益:“政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利益是各方得以协调发展的关键。只有在“三螺旋”模式之下,各方利益才能实现共赢,“政产学”三者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利益攸关方。政府能够因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能够因“三螺旋”管理模式的践行,实现自身学科门类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企业能够在政府的引领下,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践行途径 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是“三螺旋”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践行的三个主体因素,因此,只有推动三者的联动发展,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人才。在“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1.政府与高职院校调控机制的建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政府所主导的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层次、结构、类型以及专业设置。因此,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应该存在,也必须存在一种调控机制,即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发挥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作用。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政府应该着眼于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和经费支持,从而将校企合作风险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第三方的宏观调控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应该保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政府要使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经费投入;再次,在具体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深入到生产前线,以更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指导,同时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从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后,政府调控或者引导高职院校参与到企业的改革、改造之中,使得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尽快实现,并以此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做一个清晰的评判。 2.政府与企业引导机制的建构。以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而言,企业在合作中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因为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企业长期与市场接触,能够准确地把握行业的走向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职院校却没有与时俱进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没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导致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校企合作中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引导职能,使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合作中能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首先,政府应该以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突破点,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其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够实现良好的合作。最后,政府应该对表现积极的企业和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荣誉,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中来。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企业转型与升级,企业急需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改造,这为高职院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因此,当政府制定与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后,众多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必将会展开深度合作,以实现各自的价值和发展规划。 3.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机制的建构。于高职院校而言,其自身的优势在于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恰恰是企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资源;于企业而言,其核心目标在于获取最大化的利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众多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的加入。有鉴于此,高职院校与企业两者之间存在着资源互补的可能,因而存在着互惠机制建构的可能。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高职院校利用自身具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推动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促使企业完成转型与升级,使企业能够切实地获取自身的利益;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技能人才需要的岗位,为其搭建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平台,并且使高职院校不断地完善自身,如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改革等,从而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的建构。“三螺旋”理论要求各主体实现合作创新,因此,高职院校、政府、企业之间应该建立起三方联动合作机制。 首先,三方联动合作机制的建立。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应该涵盖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合作中各自的职能、权利与义务,并且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促使三个相对独立的组织能够深刻地明了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合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在出现合作风险后,三方如何团结起来规避风险,从而使得三方的共同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并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诸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合作课程开发问题、横向课题开发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这些都必须有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合作得以健康地展开。最后,互评机制的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可以反思各自职能的实现、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享有等情况,从而为下一阶段合作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想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就应该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通过调控机制、引导机制、互惠机制和合作机制的建立,使得高职院校、政府与企业三大主体因素得以协调发展,从而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辉.“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14). [2]石芬芳,谢苏.三螺旋理论框架下高職院校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实践为案例[J].职教通讯,2011(7). [3]赵忠见.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8). [4]李瑞,陈强,祁静.三螺旋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5(3). [5]高坊洪,周萍.三螺旋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6]张端端.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1). [7]黄利梅.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 [8]陈孝彬,高红源.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吴雪纯.构建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