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范文

    肖纲领 商云仁 罗尧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经历了技术型专业人才、应用型实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历史演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应该转向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并在规划定位、师资队伍、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内涵的提升与优化。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2-0058-05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历史演变

    (一)注重“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兴起探索期(1980—1990年)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0年以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端型人才需求迫切,推动了金陵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无锡职业大学、江汉大学等13所高职院校的兴起[1],直到1990年,高职院校基于本地发展需求而兴起。该阶段属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探索期”,高职教育还未被正式视作高等教育的一大类型,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技术型”专业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定位。相关的典型文件有:1982年出台的《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指出职业大学要培养满足地方需要的“技术员”;1987 年出台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大学根据需要,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该阶段的特色是,高职教育虽然才开始兴起,存在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本科教育的藩篱”等现象[2],但其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技术型人才”培养,为高职教育走向与普遍本科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应用型”实用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发展调整期(1991—2002年)

    20世纪90年代,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出台,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一个独立类型,以及1999年高校扩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标志,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改革中开始稳步发展[3],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調整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实用人才。相关的典型文件包括: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高职教育应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原国家教委及教育部分别于1995与1999年在会议中指出,高职院校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可见,这一时期,社会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才对于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价值。

    (三)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稳定发展期(2003—2011年)

    新世纪初期,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开始由扩张式发展转向质量提高与内涵发展,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示范高职院校,以及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核心,我国高职教育进入“稳定发展期”,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定位。相关的典型文件包括: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5—2009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及“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等提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职教育需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一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更强调学生的“技能”而非“技术”,同时强调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高素质”内容。

    (四)注重“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深化发展期(2012—至今)

    2010年以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为标志,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2012年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走向“‘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相关的典型文件有: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高职院校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这标志着职业教育再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次品教育”。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培养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应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3月29日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率先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较以往时期要高,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同时强调综合素养和复合能力。不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何为“综合素养”,何为“复合能力”,相关的文件和研究并未有效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4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具有往复性、交叉性、融合性和一定发展时期的特殊性特征。高职院校需要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正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从而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紧跟行业企业、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良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二、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诉求

    (一)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自2014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创新创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也备受关注。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进创新创业在高等学校的深入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附件“重点任务分工”中,要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建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可见,创新型国家及“双创”发展战略均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其关键因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承接性,高校只有在学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意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训练,才能为推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4]。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特色,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更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面对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唯有以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发展定位,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走近企业,贴近行业,为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贡献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三)学校人才培养职能内涵提升与扩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内涵也需要有效提升与拓展。将目标定位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较为模糊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明确了传统高职院校“技術技能复合型人才”中复合型的概念核心,即“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传统的人才培养,有利于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拓展与提升,为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只有主动作为,积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顺应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助力学生自我实现,探究一条内涵提升与扩展之路,才能为高职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一)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就技术技能人才而言,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基础素质和核心素养能满足和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够掌握当下技术、评估技术风险、进行技术选择及技术经营,进而开展技术研究和实现技术积累的人才;其能力结构能胜任岗位能力需求[5]。另有学者指出,它是指在社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和心理品质基础,能够应用专业技术和技能从事相关职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6]。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使用技术产品的知识,能熟练地将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管理或服务领域,还要求具备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能生产或创新产品,提高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7]。还有学者从职业素养角度指出,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最核心的素养[8]。

    可见,技术技能人才的三个特点:一是技术知识过硬,在技术知识、心里品质、技术研究与积累等方面表现优异;二是技能扎实,能将技能知识用于实践岗位和生产、服务一线;三是具备较强的工匠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二)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有学者认为它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冒险精神和首创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交和管理技能及现代社会商业经营理念,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9]。有学者指出它结合了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的双重、复合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有能力产生创新成果,能够跨越技术供给和商业需求的鸿沟,通过商品化、产业化的操作将知识成果延伸到市场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10]。这类人才可以细分为创新型创业人才与创业型创新人才,前者偏创业人才,深谙和善于创新,后者偏创新人才,有创业意愿、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并从事创业活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应定位于创业型创新人才[11]。从职业素养来看,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包括其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等。

    基于上述学者的观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创业型的创新人才,“创新”是其基本属性,具有较强社会实践与商业经营等能力,敢于运用创新精神与首创意识,面向市场与社会需求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类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一定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思维。

    (三)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

    综合以上研究,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创新创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的融合,具有创新创业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双重特性,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发展型人才,一方面具备在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与工艺难题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具备首创意识与创新精神,能在技术技能工作中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善于发现创业机遇且勇于承担风险。对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可从培养定位、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四个维度,将其与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对比。其培养定位为“产学研用创”结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为一定的基础专门知识,同时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能力要求是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必备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职业素养而言,应该具备必要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创业意识、精神和创新意识、思维。(见表1)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以发展规划为导向,确定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型定位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應对新时代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提升、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形势。因而,从国家层面到学生个人层面,都应更新观念,形成将创新创业素养融入技术技能培养的基本认识,凸显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修订《职业教育法》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这一提法。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省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则应将已有的“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提法,转变为“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更应该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在进行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划、教学方案设计等方面,均体现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也应明确原有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中“复合型”的核心要素,在日常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素养。

    (二)打造双师教师升级版,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从结构和素养两个方面强调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总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编制偏少、高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等不足,而且高职院校当前的师资配备,主要是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于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其传统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素养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围绕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增加“创新创业”成份,真正形成兼具创新创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引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实践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强调并积极促进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如此,高职院校教师才能升级传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为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最重要的支撑。

    (三)以合作专业群为载体,优化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优化升级,对其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以专业群为基本教学与管理单元,将岗位职业能力相近的专业集合在一起,通过空间分布上的集聚,教学要素的内在整合,共享教学资源,因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可以专业群为载体,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基于对学校专业群的梳理和专业群内人才培养共性特征和要求的研究,以“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素养”为重点,重新进行课程系统设计,增加创新创业素养相关课程,强化技术技能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通,并确保二者融通的课程保持较为平衡的结构;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时,应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践操作难题的能力,形成“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素养”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模式,切实以专业群为单位和载体,形成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不少高职院校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的重要依据。2017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育人方针,为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指向。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仍然未能有效地凸显新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创新创业素养”的诉求,因而强化形成“产学研创”一体化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优化提升、师资队伍打造、专业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建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产学研创”一体化多元协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在宏观上形成政府、企业、行业、高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共同推进政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创新等内容。在微观上,“产学研创”模式的核心指向教学,要求高职院校教学围绕企业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与企业生产、科学研究及创新相结合,做到“产学结合”“学研结合”与“学创互融”。高职院校实施“产学研创”一体化多元协同的人才培育模式,有利于真正为高职院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平和光,程宇,李孝更.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17.

    [2]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3]马树超,郭扬.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 2009(17):14-17.

    [4]唐辉亮,舒晓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沿革与理论创新[J].商业时代,2014(7):34-35.

    [5]刘兰明,王军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9):84-88.

    [6]孙凤敏,沈亚强.心理学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与培养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5):5-9.

    [7]肖坤,夏伟,卢晓中.论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14(3): 11-14,30.

    [8]徐财龙.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19-22.

    [9]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83-85.

    [10]肖为群,樊立宏.创新创业人才成长: 一个整合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7-10.

    [11]谢志远.高职院校培养新技术应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107-112.

    (责任编辑:刘东菊)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ical change of "technical" professionals, "application-oriented" practical talents,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and compound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turned to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echnical talents, and requires carrying out all-round reform in regional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faculties,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echnical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