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1+X证书制度融合路径研究
范文

    黄琛

    

    

    

    摘要:1+X证书制度通过育训结合等模式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探索将“X”证书融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X”证书标准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三教”改革、校企合作、产教互融等方式,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递进,X向拓展”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1+X证书制度;融合路径;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5-0040-05

    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我国在工程造价领域实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凡是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建设、设计、施工、咨询、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等单位,在建设项目中的计价、评估、审核、控制及管理等岗位均需配备基准数量的造价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大,截至2020年1月,全国共有443所高职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探索1+X证书制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递进,多向拓展”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是职业院校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一、1+X证书制度背景与逻辑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人通向职业的桥梁[1]。起初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无法提供有效的职业能力证明,导致毕业生在职场上适配性低,职业能力普遍受到质疑。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探索解决上述问题。“双证书”制度在探索中不断变革,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等做出了贡献,为后续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随着各个产业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推行了近30年的“双证书”制度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覆盖面窄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职业类型和社会分工快速迭代发展。近年来新的职业和就业岗位大量涌现,然而新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却没有实现同步开发、更替[2]。同时,“放管服”改革深入职业资格领域,2016年以来已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70%以上。因此,科技创新引发大量的新职业新岗位的出现且资格证书开发速度滞后,同时大量职业资格被清理取消,这两大主要原因导致现行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狭窄,无法满足对人才能力评价的需求。

    2.证书对技能评价结果预测效度不高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1994年发展至今,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管理体制,培训考试和颁发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缺乏统筹安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对职业资格证书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大量的社会机构涌入证书培训及颁发市场,各自为政独立开发各类资格证书,造成证书内容的交叉重复,评价口径不一,对人才技能评价预测结果效度低,导致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在大量的含金量参差不齐的资格证书面前无所适从。

    3.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互融的局限性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企业内考工升级的需要,因此设置了工作经验门槛,多数证书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才能考取。因不满足工作年限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参加资格考试的。“双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深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因服务于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逻辑标准和适用规则,两者的互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3]。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1+X制度应运而生。

    (二)实施逻辑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同时具备教育和职业的双重属性,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兼顾学歷教育的基本教育功能[4]。职业教育作为受教育者和职业的重要载体,既要面向企业又要面向学校,兼顾双方主体不同的教育需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逻辑就是基于企业、学校不同的教育需求的融合。“1”指学历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X”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基于“1”而拓展的职业能力。“1”与“X”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尊重学历证书的国民教育功能,又满足社会就业服务需求,成功实现了职业与教育双重属性的融合统一。(见图1)

    二、“X”证书与现有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策略

    (一)“X”证书与现行造价专业教学标准的分析与融合

    1.分析路线

    “X”证书要与现行造价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必先要对若干与专业相关的“X”证书与教学标准进行解码分析,挖掘双方的外在表征,从源头解构1+X 证书制度的本质,分析异同,找到融合的路径[5]。

    从现有91种“X”证书中梳理出与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4种证书(见表1)。使用文本分析法先将这4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份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解码分析,后采用NVivo11质性分析工具,对5份文本材料进行要素抽离解析,构建分析维度,分析对比后归纳核心框架,寻觅1+X的切入路径(见图2)。

    2.解码与对比分析

    通过对5份文本解码分析,4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仅“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及职业道德要求,其余3份均按“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提出相关等级标准要求(见表2)。

    通过解码分析发现,5份标准的节点主要体现在职业等级、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下面就这4个节点一一对比分析,归纳框架,寻求融合路径。

    (1)职业等级分析。职业等级对接不同教育层次及从业人员的经验时长,根据岗位活动范围、职责大小、难度高低或技术复杂程度来划分,体现同一职业能力的不同技能水平。除专业教学标准外,4份职业技能标准中均涉及职业等级水平,包括初级、中级、高级,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职业技能要求。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申请者分为两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的行业从业人员;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申请者分为两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具备初级证书且相关工作经验1年以上的行业从业人员;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申请者分为两类: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在校大学生、具备中级证书且相关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行业从业人员。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对比分析,匹配对应等级为中级(见表3)。

    (2)职业素质分析。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岗位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修养等方面。基于5份标准的文本分析,仅专业教学标准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2份职业标准中提及了职业素质,且表述具有普适性,没有体现专业特点。3份标准中提及的职业素质涉及理想、精神、修养、传统、发展等五方面,其中“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团结协作”等职业修养方面得到普遍重视,出现频次达40%,占比较高(见表4)。

    (3)职业知识分析。职业知识是技能等级标准重要的科学指标,不同专业知识分类略有区别,一般有了解、熟悉、掌握3个程度。对照5份标准的职业知识内容,仅专业教学标准与建筑信息模型技能等级标准2份文本明确提出了针对性的知识要求,其余大部分包含在职业技能表述中。按知识的特性编码分析,包括技能工具、技能原理、技能规律、技能操作4个维度,其中技能操作参考节点为11,数量最多(见表5)。

    (4)职业技能分析。职业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一定时长的学习和训练获取相关岗位所需的专门技术和能力,是从业人员就业的根本,也是5份标准文本的核心内容。根据所学技术和能力的习得程度,考取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专业的精细化分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基于5份标准文本的解构编码分析,职业技能划分为一般型技能、专门型技能、综合型技能3大维度。从节点数量上来看,专门型技能、综合型技能这两个维度上的技能得到充分体现(见表6)。

    (二)融合路径分析

    1.基于岗位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能力递进,X向拓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标准中主要的实现平台,“X”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融合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构建课程体系[6]。基于对4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造价专业教学标准在“职业等级、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4个维度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教学标准侧重的是整个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岗位技能教学内容标准,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强调行业范围内某一新技术、新工艺对应的典型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级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较少涉及职业素质。专业教学标准涵盖了某些等级的职业技能标准,如“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中级等级,要求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有重叠。因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对专业教学标准的优化和补充,满足行业快速升级发展中出现的新技術、新工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因此,课程体系应结合专业特点,确定主要工作岗位(见表7),梳理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岗位及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学习核心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见表8),构建课程体系。工程造价专业“能力递进,X向拓展”的课程体系由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专项能力课程、职业X拓展模块化课程构成(见表9)。基于岗位和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三教”改革

    1+X证书制度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精准对接。课程体系是其实现平台,“三教”的深化改革是重要保障。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学校二级管理试点为契机,开展绩效工作改革,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担任学生导师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范畴;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及行业影响力;实施专任教师企业轮岗制度,对普通教师实施“学历教育+企业轮训”的培养办法;出台兼职教师培训和管理办法,要求兼职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牵头做教学研究项目;落实每月集中研讨和备课的制度,定期开展团队成员互相听课和观摩教学活动,实现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传帮带运作机制。

    深化“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开发资源支持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平台上,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模式。在考核机制上,建立起以专业能力考核为主、同时兼顾职业素质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考核职业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网络学习成绩,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创新教材形态,开发与职业等级证书相结合的时代教材。对已建成的省、市、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资源库进行升级改造,拓宽资源数量并提高质量,使教学资源精准对接课程要求,满足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的需求。

    3.深化校企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协同育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针对造价行业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等发展趋势对工程造价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依托行校企协同育人中心,通过互利共赢的运作机制吸引和汇聚行校企三方资源,校外打造一批育训结合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校内成立产业学院,架起行校企深度融合的桥梁。通过有选择地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引入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工作任务的对接,构建项目化模块式课程体系。

    三、相關思考

    1+X证书制度与课程体系建设、“三教”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紧密结合,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现阶段的1+X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学校、培训评价机构、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协调难度较大。加之“双证书”制度前期实施时间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遗留问题较多,如何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还需权威部门出台相应政策。目前,工程造价行业唯一的职业资格是住建部颁发的“造价工程师”。2018年7月,住建部发布《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指出“造价工程师分为一级造价工程师和二级造价工程师”, 即增设二级造价工程师,将二级造价工程师考试规定为全国性的注册管理职业考试,提升了职业资格门槛。因不满足工作年限要求,在校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参加二级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因此,目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低、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可能是1+X制度执行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4]孙善学.对1+X 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3]杜怡萍,李海东,詹斌,等.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4.

    [5]潘海生,李阳.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表征与本质解构——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5-12.

    [6]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1+X”证书制度下高职宠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9 (35):21-25.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Che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dong Guangzhou 511483, China)

    Abstract: The 1+X certificate system expands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and strengthens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employmen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the "x" certificate into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nnovat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bility progressive and x-orient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x" certificate standard analysis, the professional post ability analysis, the typical work task analysis, "three education" reform,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ngineering cost; 1+X certificate system; integration path; course syste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