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应用分析
范文

    刘曹扬

    

    【摘 要】目的:对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共78例,依照数字随机抽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的方法,实验组采取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方法。结果:实验组采用附着龈重建方式治疗的方法更加值得广泛采用,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为76.92%,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具备对比价值,P<0.05。结论:附着龈重建对口腔修复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该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并且在治疗的时候方法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过大的创伤,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口腔种植修复;附着龈重建;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1

    在临床上,附着龈狭窄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在人体口腔当中,附着龈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对牙周组织具有保护的作用,同时有利于确保牙龈结构的稳定。在口腔种植修复时,对附着龈实施重建,能够有利于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保护[1]。因此,本研究对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纳入我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共78例科学分组,并实施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现将具体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共78例,对其进行随机数字抽选分组,其中实验组39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0例及19例,年龄最小及最大分别为30和56岁,中位年龄(42.23±2.34)岁,病程最短及最长分别为3个月和5年,中位时间(1.23±0.61)年。对照组39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8例及21例,年龄最小及最大分别为31和54岁,中位年龄(42.43±0.57)岁,病程最短及最长分别为5个月和5年,中位时间(1.58±0.6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础资料方面不具有对比意义,P>0.05,但是在结果方面,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的方式,对患牙种植区域实施正中切口,并将黏骨膜妥善分离开,上愈合基台实行常规的牙龈缝合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附着龈重建方式,具体操作方法为:切口选择患牙种植区正中偏往颚的位置,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避免将骨膜切头切透,应当完好存留骨膜正常的样子,分别在近远中实施附加切口,在操作完毕之后,需要将角化黏膜给予分离处理,确保其膜瓣能够往前庭的位置进行滑行,让处于游离状态下的角膜黏膜应复位到邻牙正常膜龈联合的位置上,同时上愈合基台,并将其附着龈根底部位置进行翻转缝合到骨膜上,并对近远中附加切口给予缝合,且对龈根瓣颈缘进行修整,以确保与邻牙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對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显效:通过治疗,患者附着龈宽度得到不同程度增加,距离在2.5-3.5mm表示为治疗效果明显,且与周围的牙龈缘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协调性;有效:通过治疗,患者附着龈宽度得到不同程度增加,距离在1.5-2.5mm表示为治疗有效,且与周围的牙龈缘能够保持较好的协调性;无效:通过治疗后,患者附着龈宽度增加不明显,距离小于1.5mm,且与周围的牙龈缘之间不协调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利用软件将数据汇总并作出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方式进行计数资料,并将t值带入计量资料,当P≤0.05时,具统计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采用附着龈重建方式疗效更为显著,其总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为76.92%,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口腔问题逐渐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附着龈狭窄或缺失等口腔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因此附着龈重建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治疗该疾病当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对患者治疗时,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观察并对附着点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严格对龈缘的外形进行把握,重视附着点的重建的协调性,能够有利于保证美观[2]。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示,附着龈能够有效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并且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刷牙及咀嚼时时所产生的刺激起到控制的效果,从而确保了龈缘稳固的效果,在临床治疗时,如果欠缺角质黏膜,则及有可能使得种植体的周围出现有黏膜有关的炎症出现,而引发细菌发生[3]。故在实施治疗时,应当给予有效科学的方法确保角化黏膜的宽度得到增加,其能够确保降低或杜绝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组采用附着龈重建方式治疗的方法更加值得广泛采用,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为76.92%,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具备对比价值,P<0.05。由于附着龈重建术主要是对附着龈进行重建,从而保证角化黏膜增加一定的宽度,以降低菌斑的出现,并对种植周围给予有效的保护,借助于附着龈重建术可以有效的降低黏膜的退宿率,并确保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增加黏膜的稳定性。由此可知,临床上对于治疗附着龈狭窄或缺失等口腔疾病中,采用附着龈重建治疗效果更为确切,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并且在治疗的时候方法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过大的创伤,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英敏霞.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附着龈宽度的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9):56,59.

    王艳玲,朱兰省.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9):64,66.

    戴勇中.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7):161-16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