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指向生命成长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
范文 | 支慧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儿童认知,帮助其快乐成长学习的同时,可以尽早掌握分辨对与错、价值观的基础能力。故此,近十年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及其持续深入,也恰恰围绕于来展开。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那般,因为我们不光是教学,而是还是育人,教学育人才是学校办学教学的核心宗旨。鉴于此,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管理实际和个人经验,立足当下小学人本主义课程观和母语学习规律,进一步挖掘低年级儿童学习成长的本质。以语文阅读教学及其设计为例,浅谈如下。 【关键词】生命成长? 人本主义? 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 一、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生命成长视角” 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等先进理念也越来越多融入到课堂实际,并且借助于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等形式,不断丰富和改变着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氛围。但是,笔者以为,这些均属于硬性环境的改善,目前实际教学中存留的问题和不足更多体现在软性环境层面。譬如,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资源、教材、多媒体以及其他生活元素是否真正与课堂学习衔接,是否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此等等,还需我们进一步关注。 结合既往教学管理实际来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自身为主导,更多是询问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们,更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当然,教学育人,即教学与育人。教是指我们老师,学是引导着学生来参与学习,育是采取必要的手段措施强化整个教学的有效性和彼此间的衔接度,而人则是指我们的学生。总体来讲,核心围绕着的是“人”,儿童才是整个教学围绕着的主体角色。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来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在培养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们的生活,让大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情感、分享情感。既往多年空喊的素质教育、生活教育,实际上恰恰体现于此。更何况小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无需为应试教育“提前牺牲”,理应当将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生命成长”的发展规律重新赋予他们。 二、小学语文课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以阅读教学为例 全局来审视,在小学学习阶段,语文这门学科可能算得上是“最轻松”的课程了,无非就是读读、写写、背背。但是,也是相对枯燥的一门学科。正因如此,语文的课时安排都在上午,否则下午学生们的注意力将会更加不集中。在以往,我们总是讨论学生的问题,为什么这部分学生上课不好好学习,为什么那几个同学课堂上不专注听讲。实际上,才是课堂缺失学习的氛围。与此同时,当小组讨论、情景教学等形式缺失了最本质的“灵魂”时,同样无法吸引学生。 如上,要想改变语文教学缺乏灵性、呆板的现状,就必须将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吻合。首先,转变角色是基础条件;其次,老师着眼于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品味、感悟。因为只有将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优化,并且是大家所关注、喜欢的内容,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话题,都可以造就一堂精彩的教学。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例。一般情况下,新的一堂课开始了,首先让大家切入正题,即问大家,今天我们学习圆明园这一课,大家都提前熟悉了吗?此时的学生们,一般情绪低落,回答不积极,低声应付,因为大家早已习惯了这一种课堂模式,日复一日、周又一周,俨然成为了“机器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源于课堂长期脱离了实际,尽管很多学生知道上课就得好好学习,但由于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导致很多学生心理层面很压抑。 如上,老師抓准时机,运用多媒体,以课件或者视频甚至动画的形式,画风一转,将学生们的课堂期望值瞬间提升。比如,提问学生们,“大家谁知道1天有多少个小时?请抢答”。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回答24小时。问题继续,那么1小时有多少分钟?1分钟有多少秒?大家异口同声。最后问到,三天三夜是多少秒?于是大家开始拿起笔计算。借助多媒体动画,彻底引入正题。“一副历史名画短短的几秒钟就被烧掉,那么三天三夜烧掉的东西、财物难以想象”。随机,播放1分钟的影视资料。1分钟便烧掉这么多,那么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 接下来便可带领大家回归到课本,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和问题,让大家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以对答的方式展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三、教学体会——阅读教学需打开儿童思维 笔者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其设计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先入为主,不应以大人的思维视角来看待问题、解读问题。简言之,我们教育的儿童正属于心智发育成长的关键期,虽然他们知道老师再讲什么,可并不会彻底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会主动深入的去探寻这层意思。所以,给很多小学生一种模糊的认知状态。包括现在的你我他,儿童时期也是如此,所以长大后才会发现曾经的我们是多么的“幼稚”。其实不然,只是特定时期下认知的偏差影响着我们终身思维。 如上,小学阅读是彻底施展出学生本位的最好载体,学生们和老师一样,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具有情结意识、非意识的个体。正所谓一千位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或课外文章产生差异性共鸣或者质疑,这是最普通不过的行为现象。然而,在既往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们潜意识下将此类行为视为“异类”,并且对学生无形之中起到了一种束缚。但是,依然不会阻挡学生前进的脚步,因为即便是再浅显的认知,依然会随着长期的阅读积累、悟化而缓慢提升,只要我们教育者不再急功近利,便会成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